餐飲行業里,消費者對用餐體驗不滿意時,商家往往會面臨棘手局面。為避免差評影響生意,不少商家寧愿重新制作菜品、免單、贈送水果飲料,甚至提供大幅折扣,只為換取消費者不發布負面評價。一條短短的差評,可能在幾秒內讓餐廳客流量銳減,損失大量潛在顧客。
對于有理有據的合理差評,多數商家選擇接受并視作改進經營的重要參考。然而,近期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種種“奇葩”差評案例,卻讓商家們哭笑不得。這些不合理評價,不僅超出正常消費糾紛范疇,更因平臺機制的介入,被判定為無效,避免了對商家的過度傷害。
有顧客在自助餐廳試圖帶走未消費的餐食被阻止后,竟在評價中抱怨:“不讓偷拿飲料,還要當眾拿出來。”這種明目張膽承認違規行為卻理直氣壯打差評的情況,最終被大眾評審團判定為不合理評價,成功隱藏,未對商家造成實質影響。
社交平臺上,類似案例層出不窮:“穿黑絲免單?差評!”“老板娘不肯陪吃飯?差評!”“老板沒買罐裝可樂導致打牌輸錢?還是差評!”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評價,通過大眾評審機制被有效過濾,保護了商家免受無端指責。
面對此類無理差評,商家往往難以直接反駁,只能選擇道歉息事寧人。此時,本地生活平臺的介入顯得尤為重要。大眾點評推出的“大眾評審團”功能,邀請普通用戶擔任“賽博判官”,對爭議評價進行裁決,成為解決糾紛的創新方式。
該機制下,平臺不定期邀請用戶參與評價審核,通過內部系統投票并發表意見。評審結果以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確定,公示投票人數和結果,確保過程透明。例如,某江浙菜餐廳因顧客孩子往垃圾桶撒尿,被要求自行清理垃圾而遭差評,但73%的評審員認為該評價不合理,判定隱藏。
另一案例中,顧客因喝茶后失眠給予差評,83%的評審員認為喝茶本身可能導致失眠,該評價同樣被判定不適合展示。然而,評審團并非一味偏袒商家。某茶飲店因顧客對百香果過敏卻堅持添加而遭差評,盡管商家委屈,仍有86%的評審員認為該評價無需隱藏。
“賽博判官”機制讓商家在應對差評時有了更多選擇,不合理評價得以快速處置,維護了雙方權益。但部分評價爭議源于誤會,無需上升至評審層面。為此,大眾點評推出“評價溝通”功能,為商家與消費者提供直接溝通渠道。
該功能下,用戶發布評價后,圖文下方新增“溝通”入口。例如,老年消費者因不了解評分系統,文字圖片均為好評卻僅打3星,導致餐廳評分受損。商家通過溝通功能解釋后,消費者承認手滑點錯,同意修改評價。又如,清真館子被誤贊含有豬油,商家指出錯誤后,消費者修改評價,降低潛在損失。
“評價溝通”不僅方便修改評價,更起到矛盾緩沖作用。過去,商家對評價不滿時,可能通過評論區回懟或直接聯系消費者,反而激化矛盾。新功能為雙方提供了溫和理性的溝通管道,使評價更符合真實意愿。
大眾評審團與評價溝通機制,共同瞄準本地生活評價體系的“疑難雜癥”。前者以第三方視角重新審視是非,依據多數共識判斷;后者則化解誤會,建立友善溝通渠道。這兩套機制為商家應對差評提供了可靠選擇,避免默默忍受或正面沖突。
點評生態的好壞直接影響商家口碑與長期盈利。隨著本地生活市場升溫,各大平臺紛紛布局點評系統,將其作為核心KPI之一。此前,電商、內容領域公司進軍本地生活時,也搭建了消費評價體系,使點評成為行業標配。
然而,構建真實靠譜、具有公信力的點評生態并非易事。平臺需吸引足夠多用戶參與評價,確保UGC生態活躍,同時避免誤傷商家。以大眾點評為例,其憑借先發優勢積累了龐大UGC數據,過去一年用戶發布3.63億條評價,并推出“必吃榜”等衍生產品,放大用戶評價的消費決策價值。
在評價保真方面,大眾點評構建了多道防線。首先是AI技術識別攔截非真人賬號,隨后進入機審環節,接受數百種風控模型檢視,狙擊刷評、惡意差評等行為。2024年,近60%違規評價在該環節被攔截。第三道關卡為人工研判,審核員結合多方信息還原評價場景,考量合理性。
若商家或消費者對評價仍有異議,“賽博判官”將作為最后一道防火墻出場。相比機審與職業審核員,大眾評審團解決的是各執一詞的難題,需在“理”與“情”間找到平衡。評審后,若問題未解決,商家還可啟動評價溝通。
從AI識別、機器審核到專業審核、大眾評審,再到評價溝通,這一整套機制確保了評論的真實可靠,使點評生態具備更多觀察維度與處置方式。商家需要“賽博判官”評理,用戶也樂于參與。
據大眾點評《評價透明度報告》,2024年平臺收到超290萬條爭議評價,95.1%在48小時內完成審核;超227萬用戶參與大眾評審,解決評價爭議約40萬起。2025年第一季度,近250萬條爭議評價申訴中,90%在24小時內完成審核。
大眾點評雖近年低調,但在評價保真方面持續發力,建立了一套融合AI與人工的評價管理體系,并將社會工程學思想融入其中。該體系在降低管理難度的同時,大幅提升了評論生態質量,幫助商家管理聲譽。
今年8月,大眾點評在南昌、石家莊、長沙等城市推進新導向試點,不少商戶在不過度邀評的情況下收獲健康評價與星級表現。平臺計劃10月在全國升級星級評分體系,迭代“店內促評邀評”識別及治理機制,反對商家干擾顧客寫評,樹立“線上口碑”新標準。
相比點評打分基礎設施,大眾點評打磨多年的“保真”能力成為其難以被取代的關鍵。其他平臺雖可迅速搭建評價體系,但要做到同等水平的保真,仍有漫長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