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汽車近期舉辦的年度活動中,創始人雷軍首次向公眾揭開了第二款車型小米YU7研發背后的曲折歷程。這款被寄予厚望的車型,其誕生之路遠比外界想象的更為艱難。
雷軍透露,小米YU7項目啟動于2022年盛夏,彼時的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正經歷劇烈震蕩。一方面,特斯拉在純電轎車領域獨占鰲頭,其他品牌鮮有突破;另一方面,以理想L9為代表的增程式大空間SUV憑借"家庭客廳"式配置異軍突起,引發眾多車企競相效仿。這種市場格局讓小米汽車內部產生了激烈分歧:是追隨潮流打造增程式SUV,還是堅持差異化路線?
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時團隊成員在戰略方向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有人主張借鑒成功案例,快速推出符合市場熱點的增程車型;也有人堅持小米應走技術驅動路線。爭論最激烈時,部分核心成員甚至通過"微信拉黑24小時"的極端方式來冷靜思考。這場內部辯論持續了數周,最終通過大量用戶調研找到了突破口——數據顯示,SUV用戶日常單人駕駛場景占比超過70%。
基于這個關鍵發現,小米汽車做出了顛覆性決策:放棄傳統大空間SUV路線,轉而開發一款兼具運動性能與家用功能的運動型SUV。這個選擇充滿風險,因為當時運動型SUV市場主要由豪華品牌占據,主流品牌鮮有成功案例。為消除團隊對空間實用性的顧慮,設計團隊經過二十余輪方案優化,最終證明通過合理布局,車內空間完全能滿足家庭出行需求。
在產品定義階段,小米汽車再次展現出驚人的決斷力。原計劃推出的620公里標準版車型,在經過北京至上海往返等多次長途實測后,被認為無法滿足SUV用戶的出行需求。面對已經定型的生產線,團隊做出了大膽調整:直接取消標準版,將原本定位高端的835公里長續航版作為基礎款發售,且保持原價不變。這一調整相當于為入門車型增加了三分之一的續航里程,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形成了顯著優勢。
雷軍在分享中特別強調,YU7項目承載著小米汽車的特殊使命。從首款車型遭遇的市場質疑,到第二款車型獲得廣泛認可,小米汽車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創新路線的可行性。這款被內部視為"最后底牌"的車型,不僅展現了小米在技術上的突破,更體現了其在戰略決策上的獨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