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歐亞經濟論壇框架下,以“科創融通歐亞 開放共贏未來”為主題的科技發展會議在西安高新區召開。會議通過多場專題研討與主旨演講,搭建起歐亞科技界深度對話平臺,旨在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合作,助力陜西打造西部科創高地、西安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馬慶國在題為《人的智能與機器智能,絲路樞紐人工智能的方向選擇》的報告中,系統分析了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邊界。他指出,盡管機器在計算速度、記憶容量和深度分析方面具有優勢,但其邏輯推理仍局限于數理邏輯范疇,而人類思維包含更復雜的情感、直覺與創造性邏輯。“人腦的不可替代性源于其多維認知能力,這決定了人工智能應聚焦輔助性角色。”針對絲路地區發展需求,他建議優先布局礦山智能化、新能源系統優化、醫療診斷模型等經濟效益顯著的垂直領域。
聚焦智慧城市建設,院士鄔倫提出數字孿生技術的賦能路徑。他強調,通過構建城市物理空間的數字鏡像,可實現治理要素的全息感知與動態優化。陜西憑借科教資源密集、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的優勢,具備發展數字孿生產業的良好基礎。他建議以需求為導向,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并推動技術成果向全國輻射。
在新能源產業研討環節,院士牛東曉揭示了中國能源轉型的階段性特征。當前新能源裝機規模已超越煤電,但并網消納、跨區輸送和電網適應性等問題仍待突破。他提出五大萬億級產業方向:風電裝備升級、光伏技術迭代、儲能系統集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完善和特高壓輸電網絡優化。特別針對虛擬電廠模式,他指出其通過平臺化運營實現資源靈活調配,具有低成本、高彈性的商業價值。
企業實踐層面,中外企業家聯合會首席代表董斌提出科技合作的四大優先領域:數字基礎設施互聯、清潔能源技術協同、智能交通系統整合和生物醫藥創新合作。他建議通過建立跨國技術轉移中心,加速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涉外法治與財稅合規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盈科律師事務所全球董事會副主任張華薇提醒,科技企業“出海”需提前布局全球知識產權體系,尤其要重視數據跨境流動的合規風險。她建議通過國際專利聯盟、商標預注冊等方式構建法律防護網。德勤中國華西區管理合伙人孫嘉則通過案例分析指出,中企在非洲等新興市場的財稅籌劃需兼顧轉讓定價合理性、資金流安全性和屬地化合規要求,同時要關注歐盟可持續發展報告準則等國際規則變化。
與會專家形成共識:歐亞科技合作需立足區域特色產業需求,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突破技術瓶頸。西安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其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將為歐亞大陸技術轉移與產業升級提供示范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