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場公開演講中,小米創始人雷軍坦言,盡管外界普遍認為小米已取得巨大成功,但他內心始終被焦慮感所籠罩。這種情緒不僅源于企業發展的壓力,更來自網絡上持續不斷的質疑與批評。雷軍特別指出,部分網友對小米存在刻板印象,認為其“只是組裝廠”“缺乏核心技術”“過度依賴營銷”,這些言論讓他感到無奈。
面對爭議,雷軍重申了小米在核心技術領域的長期投入。他透露,自研手機SoC芯片是小米實現突破的關鍵路徑,為此公司已制定十年計劃,預計投入資金不低于500億元。這一決策背后,是小米對技術自主權的堅定追求。雷軍坦言,2021年重啟造芯項目時,曾面臨百億級資金壓力和內外質疑,但團隊始終未動搖決心。
2024年5月,小米自研芯片“玄戒O1”迎來重要里程碑。該芯片首次回片即實現系統點亮,次日完成全模塊調通,這一成果被雷軍視為對質疑聲的有力回應。他強調,失敗并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直面恐懼、堅持創新。
在汽車領域,小米的探索同樣充滿波折。2021年12月,小米SU7 Ultra項目正式立項,目標直指保時捷與特斯拉,打造全球頂尖純電性能車。然而,項目啟動僅三個月后,因戰略調整被迫暫停。直到2022年5月,隨著SU7主項目取得突破,團隊才決定重啟Ultra計劃。雷軍透露,為爭取紐北賽道測試機會,小米曾連續發送21封郵件,最終以誠意打動對方,成就了SU7 Ultra的賽道傳奇。
小米YU7項目的誕生則承載著特殊使命。作為SU7的“戰略備份”,這款豪華高性能SUV從設計之初就明確差異化路線——摒棄“彩電冰箱大沙發”的同質化競爭,專注駕駛體驗。雷軍回憶,項目初期團隊曾激烈爭論,但最終達成共識:要做真正為駕駛者打造的車。
市場反饋的復雜性也令雷軍印象深刻。SU7發布前,23位媒體評審中僅有2人看好;而YU7發布前,媒體集體樂觀的態度反而讓他產生擔憂。這種反差印證了雷軍對創新風險的認知:“被一致看好的時候,往往需要更謹慎。”
演講中,雷軍特別提到小米生態對創業者的激勵作用。以凡客創始人陳年為例,這位與雷軍相識28年的老友,在凡客低谷期沉寂多年后,因受小米SU7發布會啟發,重新帶領品牌躋身抖音男裝前三。雷軍感慨:“55歲正是闖的年紀,改變永遠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