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在重慶火熱進行,河北展區憑借一系列“硬核”創新成果成為全場焦點。大型多波束天線、激光掃描螺旋式平車機自動控制系統、縮微膠片等高精尖技術集中亮相,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勞模工匠和技術人員駐足觀摩、深入交流。
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樂凱醫療研發部首席技師張宏偉帶來的縮微膠片技術,堪稱冀匠創新的代表作。為攻克檔案資料長期存儲難題,他帶領團隊歷時數年,將乳劑顆粒精度從0.1微米提升至0.05微米以內,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六百分之一。這項突破使1平方厘米膠片可存儲A4或A3紙內容,保存期限達500年,徹底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我們不僅掌握了核心技術,更推動產品從實驗室走向量產線。”張宏偉在展示時堅定地說,這項成果為保障國家檔案信息安全提供了關鍵支撐。
河北港口曹妃甸港礦石碼頭有限公司高級技師宋濤研發的堆取料機自動化系統,占據展區核心位置。面對礦石碼頭復雜工況,他帶領團隊在作業間隙爭分奪秒調試設備,先后突破自動定位、防悶斗、防撞等12項技術瓶頸。改造后的系統實現6臺設備遠程監控,現場作業人員從6人減至2人。“這套系統完全自主開發,每項參數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試出來的。”宋濤向參觀者詳細介紹時,展臺前始終圍滿詢問細節的行業專家。
國網冀北電力公司唐山供電公司特級技師李征的創新故事充滿戲劇性。他歷時8年研發“變電站鉛酸電池智能修復箱”,在幾乎放棄時意外發現:用腳輕踢設備竟解決了困擾行業的除硫難題。這項采用自適應變頻斜振技術的成果,實現了蓄電池無損修復,雖以模型形式參展,仍被電力行業工匠爭相探討。“創新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更需要敢于突破常規的勇氣。”李征的感悟引發廣泛共鳴。
展區內的互動場景同樣熱烈。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工程師孫寧在觀摩機器人動態展示時,連續駐足半小時記錄技術細節。“從手工技藝的毫厘之爭到系統優化的萬次試驗,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對極致的追求。”他表示,與全國同行交流讓他對創新路徑有了新思考。國網山西大同供電公司創新工作室帶頭人趙國偉則帶著問題而來,在河北展區與對應領域工匠深入探討應用場景、抗干擾技術等具體問題,筆記本上記滿靈感。
重慶工程大學師生團的到來為展區注入青春氣息。數十名師生在“大國重器”展臺前長時間停留,既被技術精度震撼,更被工匠成長故事打動。“看到河北展區從歷史傳承到現代創新的完整脈絡,我們深刻理解了何為匠心、如何鑄魂。”帶隊教師表示,這種沉浸式體驗比課堂講授更具教育意義。
連日來,裝備制造、電力、港口等領域的頂尖團隊持續涌入河北展區。參觀者或拍攝技術參數,或模擬操作流程,或直接與工匠約定后續合作。這種跨行業、跨地域的深度交流,正轉化為推動產業升級的實質性動力。多位參會者表示,將把冀匠“敢為人先、精益求精”的精神帶回工作崗位,在解決實際難題中踐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