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初寶進教授團隊在人工視覺系統與能源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突破。該團隊在科技專項支持下,針對視網膜病變患者研發出具有光響應特性的鐵電高分子材料,并通過動物實驗證實其可恢復致盲小鼠的光感應能力,為生物醫療領域開辟了新路徑。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人工視網膜技術的發展,更意外揭示了金屬電極在光熱轉換中的新機制。
研究過程中,團隊發現厚度僅30納米的金電極表現出遠超預期的光熱效應。傳統認知中,這種效應多見于金納米顆粒,而此次在薄膜電極中的發現徹底改變了材料設計的思路。進一步探索顯示,這種光熱效應與鐵電高分子材料的熱釋電特性結合后,能產生顯著的協同作用。當光照射金電極時,快速的光熱轉換引發高分子材料溫度變化,進而通過熱釋電效應產生電能,這種光-熱-電轉換模式為能量收集提供了全新方案。
基于上述發現,研究團隊構建了由金電極與聚偏氟乙烯基鐵電高分子組成的復合器件。該器件結構簡單卻性能卓越:在光照條件下,金電極將光能高效轉化為熱能,熱量通過高分子材料傳導引發熱釋電響應,同時材料的光電容效應進一步調節能量釋放過程。實驗數據顯示,該器件能量密度達4.75J/cm3,功率密度達1711.9W/cm3,均創下熱釋電器件領域的新紀錄。更引人注目的是,其能量轉換效率超越現有同類設備,在單一器件中同時實現了高能量密度與高功率密度。
該技術的創新價值體現在多個維度。首先,通過特殊設計的充放電電路,器件放電速率較傳統設備提升數倍,解決了熱釋電器件因熱循環緩慢導致的能量密度受限問題。其次,材料在光照下表現出281%的電容變化率,這種強光電容效應為精確調控能量釋放提供了可能。實驗證明,該器件在1/4工作電場下,放電能量密度即可達到商用聚丙烯薄膜電容器的1.5倍,這意味著通過光照即可使能量密度提升250%以上。
研究團隊在技術攻關過程中解決了諸多難題。例如,金電極的低發射率特性導致傳統紅外測溫失效,而直接接觸測溫又會因探頭吸光產生誤差。最終,科研人員通過分析材料介電性能與溫度的關聯性,開發出電容變化標定法,成功實現了光照條件下溫度的精確測量。這種創新方法不僅解決了當前研究的技術瓶頸,更為相關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該成果的應用前景廣闊。在微型電子設備領域,這種兼具能量收集與儲能功能的器件可為可穿戴設備、物聯網傳感器提供自供電解決方案;在醫療領域,其生物相容性材料體系有望用于植入式醫療設備;在能源領域,高能量密度特性使其成為電動汽車、電網儲能的理想選擇。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研究證實熱效應可通過材料設計轉化為提升能量密度的積極因素,這為傳統電容器技術帶來了革命性突破。
團隊后續研究將聚焦材料優化與應用拓展。一方面,通過改進電極材料與高分子配方,提升器件對全光譜的響應能力;另一方面,探索該技術在光電傳感、介電儲能等領域的創新應用。這項始于人工視網膜的研究,最終在能源材料領域綻放異彩,充分體現了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相互促進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