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上地一間不起眼的辦公室里,阿里云的第一行代碼悄然誕生。從那時起,這家科技巨頭便開啟了一場關于“計算即服務”的革命。創始人王堅曾提出一個大膽設想:云計算不應局限于特定場景,而應成為像電力一樣普及的基礎設施。這一理念,如今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找到了新的注腳。
當大模型技術席卷全球時,AI正從實驗室走向千行百業。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在近期舉辦的云棲大會上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已清晰可見:從智能涌現到自主行動,最終邁向自我迭代的超級智能階段。他形象地將當前階段比作2009年云計算初興時的關鍵節點,強調構建新型技術平臺的緊迫性。
這種變革在阿里云的戰略布局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十五年前,王堅團隊自主研發的“飛天”系統,成功將數據中心資源轉化為云端服務,奠定了中國云計算的基礎。如今面對AI時代,阿里云正在醞釀一場更深層的變革——用大模型重構計算體系。吳泳銘透露,公司計劃在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用于AI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數字遠超傳統云計算時期的投入規模。
在技術產品層面,阿里云CTO周靖人宣布推出七款全新大模型,涵蓋從萬億參數的Qwen3-Max到多模態生成的Qwen3-Omni等系列產品。其中Qwen3-Max-Preview版本已在國際評測中超越GPT-5 Chat,位列全球第三。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模型不再局限于單一功能,而是通過混合注意力架構、超高稀疏比等創新技術,構建起更高效的模型生態。
市場數據印證了這種轉型的成功。第三方機構Omdia的報告顯示,在中國500強企業中,已有74.6%部署了生成式AI,其中阿里云以53%的市場滲透率領跑行業。這種領先不僅體現在技術參數上,更在于其開源戰略帶來的生態效應——超過300個開源模型已衍生出17萬個變體,形成龐大的技術社區。
基礎設施的變革同樣深刻。阿里云正在推動從“通用計算”向“通用智算”的跨越,這被吳泳銘稱為“下一代計算機”的誕生。靈駿智算集群與PAI人工智能平臺的結合,構建起從底層硬件到上層應用的完整鏈條。在應用層,通義系列模型已深入制造、汽車、金融等20多個行業,形成垂直領域的解決方案。
這種轉型背后是計算范式的根本轉變。王堅早年提出的“去IOE”戰略,本質是從購買計算機向購買計算能力的理念升級。如今面對AI時代,傳統云計算模式已無法滿足海量Agent協同工作的需求。吳泳銘預測,未來每個人將擁有數十個智能體,這些24小時運行的數字助手需要全新的計算架構支撐。
在戰略路徑上,阿里云選擇了兩條并行路線:一是通過開源通義千問打造AI時代的安卓系統,二是構建全球智能算力網絡。這種布局與十五年前自研飛天系統的決策如出一轍——當時用分布式架構替代小型機,如今則用智算集群替代傳統數據中心。正如吳泳銘所言:“AI不會止步于通用智能,它正在創造比人類更強大的計算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