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這位以低調著稱的“中年碼農”,在2025年云棲大會上以一場20分鐘的演講,首次系統性地闡述了其對人工智能未來的戰略布局。這位極少公開露面的技術派掌門人,用“Token就是未來的電”這一比喻,勾勒出阿里巴巴在AI時代的雄心。
作為阿里巴巴首位程序員,吳泳銘的技術基因深刻影響著戰略選擇。他執掌阿里云后,力排眾議推行“公共云優先”戰略,主動收縮項目制訂單,轉而構建全球云計算網絡。這種轉型在初期遭遇質疑——2023年阿里云收入增速曾跌至2%,但兩年后增速回升至26%,驗證了其前瞻性判斷。在技術路線選擇上,他堅持通義千問開源,推動模型成為全球下載量最大的開源項目,衍生模型數量突破17萬。
面對行業對“殺手級應用”的追問,吳泳銘提出顛覆性觀點:生成式AI的價值不在于創造超級APP,而在于重構數字與物理世界。他設計的AI演進路徑包含三個階段:從“學習人”到“輔助人”,最終邁向“自我迭代”的超級人工智能(ASI)。為跨越物理世界數據獲取的門檻,阿里巴巴正推進三年3800億元的AI基建計劃,預計2032年全球數據中心能耗將較2022年提升10倍。
在組織變革層面,吳泳銘展現出強硬執行力。上任初期即剝離非核心業務,親自兼任阿里云董事長,推動資源向AI與云業務集中。這種聚焦策略在資本市場獲得回報:2025年一季度阿里股價漲幅超75%,華爾街估值模型中“技術與算力”權重顯著提升。技術突破方面,通義大模型實現7連發,在多模態、深度推理等領域取得領先,服務中國九成大型銀行及全球九大手機品牌。
全球AI競賽中,阿里巴巴選擇與谷歌類似的“全棧自研”道路,在芯片、云平臺、基礎模型三個層面垂直整合。這種戰略在汽車行業已見成效:阿里云支撐95%中國車企智能升級,通義靈碼服務70%車企。正在打造的AI超級計算機,將實現基礎設施與模型的協同創新,為ASI時代儲備算力。
從程序員到戰略家,吳泳銘的轉型軌跡折射出中國科技企業的進化路徑。他穿梭于杭州三大總部間的身影,恰似阿里巴巴在電商、云服務、AI三大戰場間的戰略騰挪。當行業仍在討論AGI時,這位技術掌門人已將目光投向更遠的未來——一個通過“vibe working”實現人機高效協同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