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面膜作為美妝行業的“現象級”品類,以驚人的增長速度締造了行業神話。然而,如今這個超級品類卻深陷低價漩渦,供需失衡、頭部品牌震蕩、平臺格局重構,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價格戰”正在上演。
據美修大數據顯示,面膜市場的供需矛盾已達到臨界點。截至目前,共有超過2.6萬個品牌推出11萬+SKU面膜產品,同質化競爭導致行業陷入“內卷”困局。頭部品牌中,美即、敷爾佳、悅詩風吟等昔日巨頭相繼失速,甚至退出市場。與此同時,平臺格局發生劇變——抖音、拼多多憑借極致性價比優勢,面膜銷量超越淘寶天貓,低價策略成為市場主導。
這場消耗戰中,面膜品類陷入“價格下降→利潤壓縮→用料越差→更低信任→價格進一步下探”的惡性循環。一旦生態鏈徹底崩塌,整個行業將面臨系統性風險。然而,危機往往孕育著轉機,面膜品類的下半場,正迎來價值重構的關鍵拐點。
面膜市場的“降溫”跡象,從新品備案數據中可見一斑。近10年,面膜品類推新可劃分為三個階段:2016-2020年,每年新品數不超過3000個,整體平穩;2021年,備案數飆升至1.3萬+,同比增幅達293%;2023年達到頂峰,全年備案數超2.6萬件。然而,2024年新品數同比下跌4.4%至2.5萬件,2025年1-8月更是同比下滑19.3%至1.4萬件,下滑態勢持續加劇。
品牌端布局逐漸趨于冷靜。熱門品牌TOP10中,近三年面膜備案數復合增長率為負數的品牌占比達八成,其中薇諾娜跌幅最大,復合增長率為-25.46%;雅詩蘭黛自去年起未再推出任何面膜新品,香奈兒、自然堂今年備案數亦為零。面膜數TOP10品牌中,泊泉雅、透蜜等品牌備案數從雙位數跌至個位數,市場萎縮態勢明顯。
面膜曾是品牌溢價能力的象征、渠道增量的保證,如今卻淪為滿減贈品,在同質化競爭中不斷透支價值與信任。專業面膜品牌中,美即因“閉店”退出市場,敷爾佳增長乏力,頭部品牌集體失速,折射出行業深層的結構性矛盾。
在國貨崛起的敘事中,面膜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其爆發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即時可見的功效降低消費者信任門檻,渠道紅利加速品類擴散,分銷利益設定合理驅動低決策門檻與高毛利,消費者教育成功,工藝技術升級,促使面膜成為時代紅利型品類。面膜以舒適的體驗和即時效果,成為消費者“護膚升級”的首選入口,吸引了大量資本和品牌入局。
典型如珀萊雅,2019年推出的“黑海鹽泡泡面膜”在頭部主播助力下,一舉成為當年7月淘寶和天貓全網護膚品品類銷量第一。然而,爆品效應引來大量模仿者,價格更低、功效宣稱更顯著的產品充斥市場,珀萊雅銷量高開低走,最終選擇切入抗衰精華賽道,重構品牌護城河。
面膜的衰落軌跡,背后是復雜的市場邏輯。產品同質化成為行業通病,爆品出現后,市場上很快涌現出概念相同、成分照搬且價格更低的產品,導致“李鬼”泛濫,“李逵”難敵。價格戰愈演愈烈,品牌為搶占市場份額紛紛降價促銷,陷入畸形競爭。以2025年1-6月抖音面膜GMV TOP10品牌榜為例,過半品牌的明星面膜單片價格跌至個位數,GIK的明星面膜單品低至1.8元每片。
信任透支是另一大癥結。當一盒宣稱富含多種知名成分、天然膜材、靶向滲透的面膜,僅售9.9元時,其質量可想而知。某代工廠負責人透露,目前行業100盒的訂單都有人做,可現貨、可訂制品牌,質量參差不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導致消費者信任崩塌,面膜逐漸成為引流工具和湊單贈品。
然而,面膜仍是一門好生意。據諾斯貝爾聯合用戶說發布的《2025中國面膜市場創新與全球消費趨勢報告》,面膜品類正以8%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穩健增長,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將擴張至400億美元,其中中國面膜市場規模將突破1464.2億元。面膜作為長紅品類,是中國品牌和供應鏈引領全球市場的典范,尤其在面貼膜領域處于領導者地位。
如何跳出存量博弈,成為行業面臨的難題。業內人士建議,可從三方面入手:其一,打造“首個”心智,如珀萊雅首推泡泡面膜、美即首創單片銷售模式、敷爾佳開創“醫美面膜”,率先搶占用戶心智高地;其二,價值創新,聚焦讓產品超越“功能載體”,成為連接技術、文化與情感的“美學符號”,融入科技力、情緒共鳴與可持續理念,走向人群、場景與功效的精細化發展;其三,高端化,面膜價格帶呈現兩極分化,抖音、淘寶天貓兩大平臺的貼片面膜核心價格區間均為100~300元,占平臺約40%市場份額,高端化已是必然趨勢。
高端面膜市場不斷迎來新玩家。范冰冰憑借“海葡萄凝水保濕面膜”“VC大桔美白面膜”等大單品,躋身“2025年1-6月抖音面膜GMV TOP10品牌榜”第9名;林清軒不久前正式入局,推出新品「油繃帶V臉」面膜,試圖用高品質產品讓消費者重新認識面膜的價值。2025年,面膜市場迎來高端化序幕的開啟,行業正式步入以價值重構為核心的下半場,唯有跨越品牌升級與產業洗牌的寒霜,才能拿到下半場牌局的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