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場近日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股價波動劇,主角是擁有675億資產的山東算力龍頭企業山高控股。這家以“綠電+算力”雙輪驅動的明星公司,在短短三個交易日內經歷了股價過山車——先是大跌76%,隨后兩天累計反彈52%,市值蒸發與回升的幅度均超過600億港元。
引發這場風暴的導火索是香港證監會9月18日披露的一組股權數據。監管文件顯示,山高控股前兩大股東山東高速集團與JS High Speed Limited合計持股達68.5%,20名中小股東持股24%,而剩余7.54%的股份分散在數萬名公眾股東手中。這種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立即引發市場對流動性風險的擔憂。
“當少量股份交易就能引發股價劇烈波動時,市場就像被投入巨石的池塘。”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教授李丹分析指出,監管方與上市公司對“公眾持股”的定義差異是關鍵。山高控股強調其制度性口徑下公眾持股達25%,符合聯交所上市規則,但實際分散度不足引發的交易沖擊不容忽視。
股價異動首日即現極端走勢。9月19日開盤后,山高控股股價在半小時內暴跌85%,最終收跌76%,單日市值蒸發640億港元。交易數據顯示,當日賣空股數僅占總成交量的0.1%,遠低于做空交易觸發閾值,排除刻意做空可能。更合理的解釋是,部分股東在流動性危機預警下集中拋售,引發連鎖反應。
面對危機,管理層迅速啟動應急機制。次日公司宣布回購370萬股,同時披露滬深港通當日凈流入22.4億港元,試圖重建市場信心。至9月23日收盤,股價已回升至321億港元市值,但較8月中旬1140億港元的峰值仍縮水72%。“我們將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優化股權結構。”管理層在公告中承諾。
這家轉型企業的崛起軌跡頗具傳奇色彩。前身為1992年上市的漢基控股,歷經地產、貿易、金融多次轉型后,2016年被山東高速集團收購并定位為境外投融資平臺。真正改變命運的是兩筆關鍵收購:2022年以46.85億港元控股山高新能源,切入光伏、風電領域;2023年底再斥資2.99億美元成為世紀互聯第一大股東,布局算力基礎設施。
雙主業戰略帶來顯著成效。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25億元,凈利潤4.75億元。其中山高新能源貢獻4億元凈利潤,資產規模達495億元;世紀互聯股價較買入價上漲260%,為山高控股帶來7.9億美元賬面浮盈。不過需注意的是,4.75億元凈利潤中,永續資本工具持有人等優先分配方拿走大部分,歸屬于本公司股東的實際利潤為0.5億元。
產業協同效應正在顯現。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的AIDC智算中心項目上,山高新能源為世紀互聯的數據中心提供綠電支持。該項目一期已投入運營,二期建設過半,達產后年發電量8.6億度,預計年增經濟效益13億元。這種“電力+算力”的一體化模式,正成為公司新的增長極。
背后的大股東山東高速集團提供了強力支撐。這家年收入2800億元、資產總額1.6萬億元的省屬國企,不僅在資金上給予支持,更在業務層面深度協同。今年5月,山東高速與華為達成戰略合作,探索綠色算力與清潔能源融合場景,山高控股隨即承接零碳園區、車路協同等項目的能源與算力供應。
在項目拓展上,公司展現出強勁動能。2024年獲取新能源開發指標超4GW,項目覆蓋山東、新疆、廣西等地區;今年又在甘肅、黑龍江等地中標多個風電項目。9月中旬,山高新能源全資子公司聯合山東高速參股企業,簽署10.11億元的EPC總承包合同,涉及175MW分散式風電項目,進一步鞏固產業布局。
這場股權結構引發的市場風波,暴露出快速擴張中的治理挑戰。如何平衡控股股東話語權與市場流動性需求,成為擺在管理層面前的新課題。在“東數西算”國家戰略與新能源轉型的雙重機遇下,這家兼具產業野心與資本手腕的企業,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