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一場以“工業新質 智造無界”為主題的科技盛宴吸引了全球目光。30萬平方米的展區內,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家參展商齊聚一堂,數千項新技術、新產品集中亮相,規模創下歷史新高。高校展區成為創新技術的聚集地,不僅有大學帶來的前沿成果,上海高職院校和基礎教育單位也紛紛展示技術創新應用,讓觀眾感受到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基礎教育領域的創新成果尤為引人注目。靜安區青少年作為唯一的基礎教育參展方,在工博會現場搭建了“場景化”互動工作坊。機器人創客工坊、新能源賽車訓練場、夢想星航標燈解語等沉浸式體驗項目,打破了傳統課堂的邊界,讓觀眾在互動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學生們通過自主設計的科創產品,展現了從想象到實踐的全過程。
上海市彭浦第三中學的展臺上,一輛由學生“純手工制造”的卡丁車成為焦點。這輛卡丁車由4名初一學生歷時一學期完成,他們利用社團課和綜合實踐課的時間,從車架設計到尾翼安裝,每一個部件都親手切割、打磨、組裝。團隊成員蘇冠銘介紹,車輛電動機的線路連接最具挑戰,需要運用數學、物理力學和電路原理等知識。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深化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靜安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帶來的“靜安夢想星”科學實驗衛星項目,展現了基礎教育與航天科技的結合。這顆師生共創的衛星計劃明年搭載長征系列火箭發射升空。衛星上安裝的“航標燈”可通過摩爾斯代碼閃爍,地面人員用肉眼即可識別;信號轉發器則能讓相距千里的學生用手持無線電設備互相通信。今年,衛星SSTV圖片征集活動收到80幅作品,部分作品將隨衛星進入太空,學生們可通過無線電設備接收來自太空的圖片。
在創新成果轉化方面,兩個獲得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上海賽區)萌芽賽道金獎的作品《高效自動化血樣采集裝置》和《雨季山區交通的守護神——一種路面缺失型道路損毀預警裝置》,與高新企業簽署了項目孵化合作協議。企業將為學生團隊提供技術指導和產業資源,助力這些源于生活的創意轉化為實用產品。一位參與項目的家長表示,孩子在科創活動中不僅學會了解決問題,更培養了不怕失敗的勇氣。
交通領域的創新同樣引人關注。針對違章停車和交通事故治理的痛點,上海城建學院與上海鋒則航空合作研發了無人機智能交通執法體系。現場展示的大型無人機配備“三合一”攝像頭,集夜視、熱成像和3D功能于一體。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無人機可快速抵達現場,調取監控并自動識別痕跡,通過AI演算判定責任,準確率達98%。熱成像功能還能用于搜索被困人員。目前,該技術已在上海松江、寶山、金山及浙江紹興、寧波等地應用,有效緩解了交警執勤壓力。
漁業養殖領域的創新則聚焦于效率提升。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研發的“漁業養殖無人投料船”,利用聲波技術誘導不同魚類聚集,通過魚群檢測系統和AI算法精準控制投喂量,實現全程無人值守。這一技術不僅減少了人力投入,還大幅提升了投喂效率,為解決漁業養殖中的“餌料浪費”和“水質污染”問題提供了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