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天文愛好者們總會翹首以盼一場特殊的“星空盛宴”——雙子座流星雨。今年的這場流星雨格外引人注目,據預測,其峰值期間每小時將有超過百顆流星劃破夜空。與常見的彗星碎片形成的流星雨不同,此次雙子座流星雨的“主角”竟是小行星“法厄同”散落的碎屑,這一獨特成因讓不少天文迷倍感新奇。
活躍期從月初持續至17日的雙子座流星雨,在14日晚迎來高潮。天文學中常提到的ZHR值(理想觀測條件下每小時可見流星數)今年預計可達150,意味著平均每兩三分鐘就能目睹一顆流星。不過,今年的觀測條件并不完美——14日恰逢農歷十四,明亮的月光幾乎貫穿整個夜晚,給觀測增添了不少難度。
盡管月光強烈,仍有不少愛好者堅持“追星”。有人提前一周前往郊區踩點,在山頂苦等至后半夜月亮西沉,才捕捉到幾顆流星。其中一顆綠色流星尤為耀眼,引得觀測者紛紛按下快門,盡管零下幾度的低溫讓手指幾乎失去知覺。一位參與觀測的愛好者回憶:“凍得手抖,但看到綠流星劃過的瞬間,一切都值了。”
雙子座流星雨的“幕后推手”——小行星“法厄同”堪稱太陽系中的“異類”。這顆直徑僅數公里的小行星軌道扁平,離太陽極近,表面因高溫不斷剝落碎屑。這些碎塊大小不一,小如沙粒,大至數公里,進入地球大氣層后摩擦燃燒,便化作夜空中的流星。若碎塊較大,燃燒時還會迸發出耀眼的光芒,形成罕見的火流星。
觀測體驗因地點而異。在光污染嚴重的城市,陽臺上的觀測者往往只能看到最亮的幾顆流星;而前往門頭溝百花山等郊區的愛好者,則有機會在月亮落山后的十分鐘內目睹八顆流星。輻射點位于東北方向,天黑后不久便升起,整夜可見,無需熬夜至凌晨。
前年,一位愛好者在懷柔觀測時曾遇到絕佳條件——無月光干擾,夜空中流星如雨。他連續蹲守兩夜,拍到火流星時激動得險些摔落相機。今年雖受月光影響,但后半夜仍有驚喜。凌晨三點多,一顆拖著長尾的流星劃過天際,瞬間引爆觀測群,有人戲稱這是“法厄同的禮物”。
社交平臺上,愛好者們紛紛曬出觀測成果。一張長曝光照片中,數十條流星軌跡交織成網,宛如撒落的銀線。不過,也有網友吐槽驅車數百公里卻因光污染過重而一無所獲。對此,一位資深愛好者表示:“能看到一兩顆就值了,畢竟這些光是穿越億萬公里的宇宙碎片。”
若想今晚加入觀測行列,保暖是關鍵——郊區夜間溫度極低,需穿戴厚實衣物。選擇無路燈的空曠地帶,躺下仰望即可,無需望遠鏡,肉眼觀測效果最佳。若實在不愿外出,觀看直播也是不錯的選擇,只是少了現場的震撼感。
每當流星劃過夜空,總會讓人感嘆宇宙的奇妙。這些轉瞬即逝的光,實則是太空碎片燃燒的最后絢爛。無論能否看到百顆流星,在寒冬中抬頭等待一場流星雨,本身便是一種浪漫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