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生物-M 2號”返回艙在完成30天的太空實驗任務后,于奧倫堡州草原成功著陸。這枚搭載75只小鼠、1500余只果蠅及多種細胞、微生物和植物種子的生物研究衛星,自8月20日由“聯盟-2.1b”運載火箭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以來,始終在高度370至380公里、傾角97度的極地軌道運行,期間生物樣本持續暴露于宇宙輻射環境中。
著陸過程中,返回艙與地面接觸引發小范圍灌木起火,但火勢迅速被撲滅,未影響搜救工作。三架載有技術專家的直升機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立即取出活體樣本并展開初步檢測。例如,專家通過觀察果蠅運動活性,判斷其神經系統是否受太空環境影響。莫斯科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IBMP)透露,醫療帳篷內已啟動首次飛行后的研究工作,所有樣本預計于9月20日午夜前運抵實驗室。
此次任務由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科學院及IBMP聯合實施,共設置10個科學專題。其中,第一、二專題聚焦動物重力生理學,旨在開發保障人類長期太空飛行的生命支持技術;第三至五專題研究航天因素對植物、微生物群落的影響;第六、八、九專題涉及生物技術、物理及工程實驗;第七專題通過放射生物學實驗,為新一代載人航天器提供輻射安全數據;第十專題則包含俄白兩國學生設計的實驗項目。
在返回艙穿越大氣層階段,一項名為“隕石”的特殊實驗同步展開。實驗人員將含有特定菌株的玄武巖樣本嵌入艙體,測試細菌能否在極端熱應力下存活,以驗證“泛種論”——即地球生命可能源自外太空的假說。此次任務不僅為人類深空探索積累關鍵數據,也為理解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形式提供了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