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模型競爭進入第三個年頭,行業呈現出“冰火交織”的獨特景象:一方面,AI技術正加速滲透千行百業,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場景的拐點愈發清晰;另一方面,市場對AI的認知逐漸回歸理性,技術狂歡后,企業開始追問“AI究竟創造了多少可感知的價值”。這場變革中,如何讓AI從“燒錢游戲”轉變為“價值創造引擎”,成為所有參與者必須回答的命題。
2025年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IFA)成為觀察這一命題的絕佳窗口。展會上,頭部企業紛紛以AI為支點,重構產品形態與場景生態。影石Insta360將全景技術與AI深度融合,推出首款具備智能避障功能的無人機;石頭科技突破室內清潔邊界,發布全地形智能割草機,實現戶外場景的智能化覆蓋;TCL則通過“認知大模型+生成式AI平臺+主動服務智能體”三大技術棧,構建從底層模型到場景落地的完整體系,第四代液晶電視、AI超級筒洗烘一體機、分體式陪伴機器人等新品集體亮相,試圖重新定義“智能生活”的內涵。
AI的價值重構不僅體現在用戶體驗上,更直接反映在企業的財務數據中。以TCL電子為例,其上半年收入達547.8億港元,同比增長20.4%,經調整歸母凈利潤達10.6億港元,同比增幅達62.0%。這份成績單背后,是AI對產品力、場景覆蓋與運營效率的全方位重塑。從BAT到美股科技巨頭,行業領先者均已開啟AI價值落地的“下半場”,通過基本盤重構、創新邊界拓展與組織變革,探索技術擴散的可持續路徑。
技術擴散的規律始終未變:從蒸汽機到AI,推動行業變革的不僅是技術本身,更是基建、生態與應用的協同突破。以工業革命為例,瓦特對蒸汽機的效率改進使其從實驗裝置轉化為生產工具,規模化機器生產由此取代手工制造。如今的AI領域,ChatGPT將大模型能力轉化為聊天機器人,DeepSeek通過低成本高性能方案降低應用門檻,均遵循“技術需轉化為生產力”的核心邏輯。谷歌重構搜索業務、meta升級廣告全鏈路,頭部企業的實踐印證了這一共識。
TCL的AI布局始于2013年,其路徑更具長期主義色彩。早期深度學習階段,企業便在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領域加速應用滲透,例如通過AI提升電視畫質與語音交互體驗,并將技術延伸至工業領域。2019年,當行業還在探索單品智能時,TCL已提出“AI×IoT”戰略,推動全場景智能化。大模型浪潮興起后,企業快速完成從底層模型到終端應用的全棧布局,采用“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并行策略,既通過合作獲取跨領域能力,又在核心賽道自研重構產品體驗。
在電視領域,TCL的AI化改造尤為顯著?;贛ini LED顯示技術與TSR AI畫質芯片,電視在精晰解像、立體增強、臻彩渲染、動態清晰四大維度實現畫質躍升,據Rtings評測,其LCD電視畫質已居全球首位。更值得關注的是,AI推動產品形態與場景的雙重創新:通過生成式技術開發“藝術電視”,將屏幕轉化為可交互的藝術載體;推出“少兒陪伴教育”服務,使電視從娛樂終端升級為智慧伙伴。中小顯示產品上,全局AI寫作、智能會議紀要、實時翻譯等功能直接提升辦公效率;智慧商顯業務通過多屏同步展示技術,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出貨量登頂行業第一。
AI對核心業務的改造已產生顯著效應。2025年上半年,TCL電子顯示業務收入達334.1億港元,同比增長10.9%,其中大尺寸、中小尺寸、智慧商顯業務分別增長9.4%、21.3%、9.4%。在全球電視市場僅微增0.1%的背景下,TCL電視出貨量同比增長7.6%,穩居全球第二。這份成績單證明,技術唯有“能干事”,才能轉化為業務動能,實現“老樹發新芽”的擴散效應。
重構存量業務的同時,TCL通過“沿途下蛋”戰略開拓增量市場。智能眼鏡與具身智能成為兩大突破口。智能眼鏡領域,企業依托在光學、顯示、算法及整機方面的技術積累,2021年孵化雷鳥創新。該品牌承接TCL的技術基因,突破“輕薄形態”與“高清顯示”的行業痛點,在中國市場連續三年位居AI/AR眼鏡榜首,2025年第二季度以39%的全球市場份額登頂。據Wellsenn預測,2030年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將達8000萬部,2035年AI+AR眼鏡銷量或與智能手機相當,TCL已提前卡位這一潛力市場。
具身智能領域,TCL推出全球首款分體式智能家居陪伴機器人TCL AiMe。該產品內置上百種表情與動作,通過多模態交互提供情緒價值,可陪孩子聊天、講故事、自動抓拍家庭瞬間。其成功源于技術、產品與市場的協同閉環:語音、視覺交互技術與顯示、光學領域的積累構成技術底座,全球化渠道布局為市場拓展提供支撐。隨著獨居與老齡化群體增多,陪伴機器人需求逆勢增長,貝哲斯咨詢預測2029年市場規模將達3043億元,TCL AiMe有望深度融入智能家居生態,形成聯動優勢。
AI時代的競爭,早已超越業務層面,延伸至組織內部的重構。TCL電子將AI定位為“內部提效核心引擎”,在采購、營銷、運營等環節全面滲透。以營銷為例,AI覆蓋消費者洞察、競品分析、策略企劃、內容生成與全渠道投放全流程,既提升效果精準度,又釋放人力聚焦創新。2025年上半年,企業整體費用率同比下降1.0個百分點至11.5%,經營效率提升成為利潤高增的關鍵支撐。這種變革顯示,TCL追求的不僅是“用AI”,更是通過組織形態、業務流程與決策邏輯的重塑,實現與AI的“共生共存”。
在AI這場“金礦”爭奪戰中,主動布局、持續深耕的企業正占據先機。TCL電子的實踐表明,舊業務可通過技術滲透重煥活力,新賽道能依托技術積累快速突圍,而組織變革則是支撐長期發展的基石。當所有企業都將擁抱AI視為必修課,那些敢于將其融入基因、構建閉環生態的玩家,終將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