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聚焦新能源領域核心技術的國際交流活動在某科技園區順利舉辦。來自全球十余個國家的科研機構代表、企業技術專家及行業學者齊聚一堂,圍繞“零碳技術突破與產業協同創新”主題展開深度探討,共同探索能源轉型背景下的技術融合路徑。
活動現場,某知名能源企業展示了其最新研發的第四代氫燃料電池系統。該系統通過優化催化劑配方與膜電極結構,將能量轉換效率提升至65%,較上一代產品提高12個百分點,同時將制造成本壓縮了30%。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該企業近三年在氫能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210%,技術轉化率居行業前列。
在“儲能技術突破”分論壇上,德國某研究所提出的“液態金屬電池長時儲能方案”引發關注。該方案通過創新電解質材料設計,使電池循環壽命突破2萬次,單次充放電時長可達10小時,特別適用于電網調峰場景。國內某高校團隊同步展示了“固態電解質鋰硫電池”原型,能量密度達到450Wh/kg,為新能源汽車續航突破1000公里提供了技術支撐。
政策層面,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在視頻致辭中透露,我國正在制定《新型儲能技術發展路線圖》,計劃到2025年建成30個GW級儲能示范項目,推動儲能成本下降至0.2元/kWh以下。同時,財政部宣布將擴大新能源設備購置稅減免范圍,覆蓋氫能裝備、智能電網設備等新興領域。
產業合作方面,活動促成6項跨國技術合作協議簽署。其中,中法聯合實驗室將共建“海上風電制氫示范平臺”,采用電解水制氫與海上風電耦合技術,預計年減排二氧化碳15萬噸。中日企業聯盟則宣布啟動“固態電池量產計劃”,首期投資20億元建設智能化生產線,目標2025年實現年產能5GWh。
在“碳捕集與封存”專題研討中,挪威某公司介紹的“海底地質封存技術”令人耳目一新。該技術通過在海底沉積層構建封閉空間,可實現二氧化碳永久封存,單項目封存能力達500萬噸/年。國內某能源集團同步展示了“直接空氣捕集(DAC)中試裝置”,每噸二氧化碳捕集成本已降至300美元,較三年前下降60%。
活動期間還舉辦了創新成果展,40余家機構展示了包括智能微電網、光伏建筑一體化、生物質能轉化等在內的前沿技術。某科技公司推出的“AI能源管理系統”可通過機器學習優化工業園區用能結構,實測顯示可降低綜合能耗18%,該系統已在國內5個省級開發區落地應用。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參與本次活動的企業中,有72%在過去12個月內完成了技術升級或產能擴張,其中35%涉及跨國技術合作。專家指出,這種“技術共享+產業聯動”的模式正在加速全球能源轉型進程,預計到2030年,新能源技術合作項目將帶動全球投資超2萬億美元。
隨著活動閉幕,與會代表共同發布《全球新能源技術協同創新倡議》,呼吁各國打破技術壁壘,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體系,并承諾在未來三年內將技術共享比例提升至40%。這場匯聚智慧與創新的盛會,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描繪了新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