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行業近期迎來新一輪資本熱潮,阿里巴巴與英偉達的相繼入局,讓這個本就備受關注的賽道再度成為焦點。9月17日,哈啰出行宣布其Robotaxi業務獲得阿里戰略投資,雙方將攜手推動商業化進程;幾乎同一時間,英偉達被曝正在孵化Robotaxi項目,或將在近期披露更多細節。這一系列動作背后,是行業進入爆發前夜的信號,也是巨頭們爭奪未來產業主導權的暗戰。
百度的蘿卜快跑無疑是這場競賽中的關鍵角色。這家依托AI技術構建的自動駕駛出行平臺,近期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亮眼:9月17日,百度港股單日漲幅達15.72%,當月累計漲幅超47%。驅動這一表現的,除了美聯儲降息等外部因素,更關鍵的是其自動駕駛業務的突破。天眼查數據顯示,蘿卜快跑已累計提供超1400萬次服務,2025年第二季度訂單量達220萬單,同比增長148%,并在武漢實現盈虧平衡。這些數據印證了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也讓資本市場看到AI技術落地的具體路徑。
Robotaxi的吸引力不僅在于出行服務本身,更在于其背后的萬億級市場潛力。據機構預測,2025-2030年將是行業爆發的重要窗口期,復合增長率預計達60%-90%。特斯拉、Waymo等企業早已布局,而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初創公司也通過融資加速擴張。例如,文遠知行市值近30億美元,小馬智行則達60億美元。這種估值差異,反映出市場對技術成熟度與商業化能力的雙重認可。
對于百度而言,蘿卜快跑的出海戰略成為突破國內市場瓶頸的關鍵。自2025年2月起,該平臺先后登陸迪拜、阿布扎比,并與Uber、Lyft達成合作。其中,與Lyft的協議計劃在歐洲部署數千輛無人車,目標組建歐洲最大自動駕駛車隊。這一戰略的邏輯在于:通過全球化布局擴大規模,進一步攤薄單車成本。目前,蘿卜快跑第六代無人車成本已降至20.5萬元,僅為Waymo的1/7,若運營規模達萬輛級,成本有望逼近15萬元。同時,海外市場的定價優勢(單價為國內數倍)將顯著提升盈利能力。
出海的意義遠不止于商業層面。在自動駕駛法規尚處空白的當下,率先落地意味著參與標準制定的主動權。例如,蘿卜快跑與迪拜道路交通局共建智慧交通體系,在瑞士按GDPR要求處理數據,本質上是將中國安全評估體系嵌入當地監管框架。這種“技術輸出+標準嵌入”的模式,為后續進入歐美市場掃清了障礙。過去,中國新能源汽車因被動適應歐美標準導致成本激增,而如今,科技企業正通過主動布局改寫規則。
然而,出海之路并非坦途。品牌認知不足是首要挑戰:相比特斯拉、Waymo的全球影響力,百度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有限,需通過營銷投入與試乘補貼建立信任。數據合規與隱私保護則是另一大門檻。歐盟GDPR、美國CCPA等法規對個人信息、行車軌跡的“本地化+最小化”要求,限制了國內算法迭代模式的復制,可能影響技術升級效率。海外消費者對自動駕駛的安全疑慮尚未完全消除,市場教育仍需時間。
巨頭們爭相布局的深層邏輯,在于自動駕駛技術對未來產業的主導權爭奪。以英偉達為例,其發力Robotaxi并非單純追求出行市場利潤,而是通過實際項目驗證GPU芯片到物理AI大模型的全鏈路能力,從而定義下一代“物理AI”的基礎設施標準。黃仁勛曾公開表示,自動駕駛是第一款大規模商用的“機器人”,若能在復雜交通中安全行駛,意味著其芯片、算法和安全框架已具備讓任何機器人落地的能力。這種技術主導權的爭奪,遠超出行服務本身的商業價值。
“女版巴菲特”凱瑟琳·伍德曾預測,到2030年,Robotaxi全球市場規模將達10萬億美元,涵蓋出行服務、平臺估值、能源、數據等衍生領域。這一預測背后,是自動駕駛技術對傳統交通、能源、數據產業的顛覆性重構。對于百度而言,這是避免重蹈移動互聯網時代覆轍的關鍵;對于英偉達、特斯拉等企業,則是定義下一代技術標準的歷史機遇。在這場競賽中,誰能率先實現規?;涞?,誰就更可能掌握未來十年機器人時代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