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坪山,科技與自然正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交融共生。高架橋上,“云巴”列車劃出流暢的弧線;街道間,無人駕駛車輛有序穿行,勾勒出充滿未來感的城市圖景。與此同時,坪山河畔的綠道蜿蜒伸展,騎行者與散步人群共享著這份都市中的詩意棲居。
“這里的空氣讓人沉醉,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感遠勝過任何補貼。”剛在坪山創(chuàng)業(yè)的李凱騎著自行車穿過坪山河碧道,沿途的生態(tài)景觀與科研基地相映成趣。這種“科研與生活”的雙重體驗,正成為吸引年輕人才的重要因素。坪山通過構建慢行交通網絡,將16公里的坪山河碧道工程與城市空間無縫銜接,未來將形成集休閑、運動、生態(tài)于一體的濱水長廊。
今年,坪山計劃新建及改造碧道、綠道超15公里,新增騎行道5公里以上。至“十四五”末,區(qū)域將新增慢行道超70公里,建成約79公里濱水碧道。這些數字背后,是坪山對“三生融合”理念的實踐——通過慢行系統(tǒng)串聯生產、生活、生態(tài)空間,讓居民在步行或騎行中感受城市溫度。
在文祥路與文遠路交界處,新落成的濱河慢行道成為居民彭薇的“治愈空間”。她站在坡道上遠眺坪山河,微風拂過面頰,“這種歲月靜好的感覺,在都市中格外珍貴。”設計團隊通過臺階、坡道等細節(jié),將人行道、非機動車道與綠道系統(tǒng)無縫銜接,形成藍綠交織的城市空間。
慢行系統(tǒng)的升級不僅體現在景觀,更融入了對特殊群體的關懷。坪山大道南段人行天橋采用“璀璨之星”設計理念,配備垂直電梯與自行車助力系統(tǒng),解決推車過橋難題;中山中學周邊試點“學童通道”,光祖中學路口增設智慧斑馬線與自發(fā)光道燈,深圳高級中學東校區(qū)推廣風雨連廊。這些細節(jié),讓兒童、老人、殘障人士的出行更安全便捷。
居民鄭劍對此深有體會。過去,前往馬巒山郊野公園需穿越河道土路,如今新建的河邊人行道僅用12天便完成主體工程,200米長的慢行道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周末,他帶著家人漫步河畔,孩子們在溪邊嬉戲,山林的風吹散都市的疲憊。
坪山中心公園的火爆,印證了慢行系統(tǒng)對城市活力的激發(fā)。這個融合運動、親子、社交功能的公園,每天吸引大量市民。36歲的曹志杰是這里的常客:“早上自己晨練,傍晚帶孩子運動,一天至少來兩趟。”公園內的設施與周邊慢行道無縫對接,讓健康生活方式觸手可及。
從“以車為本”到“以人為本”,坪山的交通轉型折射出城市發(fā)展理念的升級。760公里的高品質慢行網絡正在規(guī)劃中,它將串聯自然生態(tài)、公共空間與交通樞紐,形成多極聯動的一體化系統(tǒng)。在這里,科技感與田園詩意不再對立,而是共同塑造著一座宜居、宜業(yè)、宜游的創(chuàng)新城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