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全功能GPU領域的領軍企業摩爾線程即將登陸科創板,其IPO進程引發資本市場高度關注。從申報材料獲受理到上會審議,僅用時三個月便刷新科創板審核速度紀錄,80億元的募資規模與255億元的估值(據胡潤2024年全球獨角獸榜)更凸顯其行業地位。這家被市場稱為“中國英偉達”的科技企業,正以“未盈利但高成長”的特質重塑A股科技估值體系。
核心團隊的技術基因成為摩爾線程的核心競爭力。創始人張建中曾在英偉達擔任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長達14年,其聯合創始人周苑、張鈺勃、王東等人均有英偉達任職經歷。團隊選擇全功能GPU技術路線,自主研發的MUSA架構實現單芯片同時支持AI計算、圖形渲染、物理仿真等多場景應用。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從0.46億元躍升至7.0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08.44%,但同期累計虧損超50億元,呈現典型的“高增長、高投入”特征。
技術突破方面,摩爾線程已取得多項里程碑。其MTT S80顯卡單精度浮點算力接近英偉達RTX 3060水平,基于MTT S5000構建的千卡智算集群效率超越國外同代產品。面對CUDA生態的壟斷優勢,公司采用“兼容+開源”戰略,通過MUSIFY工具實現CUDA代碼遷移,目前已適配超千款應用,構建起從芯片到軟件的全棧生態體系。
此次IPO募資將重點投向技術研發。80億元資金中,新一代AI訓推一體芯片、圖形芯片及AI SoC芯片研發項目占據主要份額。業內人士指出,資金注入將加速國產GPU從“可用”向“好用”升級,縮小與英偉達等國際巨頭的差距。公司平湖架構產品已在智算中心規模化落地,AI智算業務占比超80%,其夸娥智算集群解決方案更獲得多個省級算力節點認可。
資本市場對摩爾線程的期待已形成漣漪效應。作為科創板“1+6”新政實施后的標桿案例,其上市打破了“盈利門檻”的固有認知,為同類科技企業提供示范。參股方和而泰因市場預期提前上漲,帶動大族激光、東華軟件等產業鏈企業股價聯動。據分析,摩爾線程的成功上市將吸引增量資金流入科技板塊,提升市場交易活躍度。
產業生態層面,摩爾線程正推動上下游協同發展。上游晶圓制造、封裝測試企業將獲得更多訂單,下游系統集成商與應用場景提供商共同受益。公司構建的“芯片-板卡-集群-軟件”生態,通過降低客戶遷移成本加速商業化進程。IDC預測,2024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將達725.3EFLOPS,同比增長74.1%,而美國芯片出口管制加劇了國產替代的緊迫性。
當前,資本市場正圍繞摩爾線程展開新一輪價值挖掘。除直接參股企業外,中芯國際、長電科技等芯片制造環節,景嘉微、華大九天等設計配套企業,以及浪潮信息、德賽西威等下游應用方均受到關注。這種帶動效應不僅體現市場對硬科技產業鏈的認可,更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選擇。隨著政策與市場雙重驅動,我國經濟正加速向創新驅動模式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