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為能源領域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擘畫藍圖。文件明確提出,到2027年需初步構建起融合創新體系,在核心技術攻關、重點示范項目落地及典型應用場景拓展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在這場以智能化為核心的能源變革中,制造業基礎雄厚且能源轉型需求迫切的江蘇省,已率先在智慧電網管理、新能源場站運維等領域展開實踐,推動“AI+能源”模式加速釋放新效能。
今年夏季用電高峰期間,位于南京鼓樓區的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基于云邊協同的火電安全生產管控數字化平臺”,成為保障國電電力旗下電廠穩定運行的關鍵支撐。該平臺創新性采用“集團統籌、云邊協同”架構,云端“大腦”依托強大算力實現全局優化與科學決策,邊緣“末梢”則確保毫秒級實時響應。兩者協同形成動態風險防控網絡,可提前識別并消除電網隱患。其核心技術亮點在于“大模型+小模型”的組合應用:當設備出現異常時,小模型如同“急診科醫生”般快速定位故障點,大模型則基于海量知識庫提供優化解決方案。目前,平臺已集成超5萬個智能模型,覆蓋電力運行、設備管理、安全監控等核心業務,打破傳統電廠系統間的數據壁壘。據國電電力生產技術部主任溫長宏介紹,該平臺已接入12家海內外電廠的37臺機組,累計觸發預警55萬余次,預警準確率超90%,助力電廠綜合煤耗下降每千瓦時0.45克,機組非計劃停運次數同比減少38%。
在交通能源領域,江蘇同樣以技術創新破解充電難題。9月16日,太湖服務區超充站正式投運,該站集“兆瓦級柔性共享超充”與“AI智能運維系統”于一體,采用“1個兆瓦級超充堆+N個終端”架構,峰值功率達1200千瓦。站內配備7臺400A Mini超充終端和2臺800A液冷超充終端,兼容絕大多數電動車型,并專設新能源重卡充電車位,支持雙槍同步充電,最高輸出功率480千瓦。運營方蘇州交投集團鑫能公司負責人表示,車輛性能允許的情況下,10分鐘即可將電量從20%充至90%,充電效率較傳統快充提升近4倍。其AI智能運維平臺通過“視覺算法+智能駕駛艙”實現全場景安全管控,可在30秒內識別明火、設備異常等11類風險,并自動生成維修工單推送至運維人員,形成“2分鐘到場、10分鐘處置”的快速響應機制。
昆山市南星瀆綠能e站二期工程的投運,則展現了AI技術在光儲充換一體化場景中的應用潛力。該站通過AI智慧調控系統采集光伏發電、充電負荷及天氣數據,自動預測次日光儲出力,動態調節儲能與換電裝置的充放電策略。項目負責人趙霄尉透露,新技術使光伏消納率從96%提升至99.7%,儲能日均放電量增加48.12千瓦時,綜合收益提升14.07%。其352千瓦分布式光伏系統年發電量超35萬度,相當于減少火力發電碳排放約300噸,固碳量等同于1.5萬棵香樟樹一年的吸收量。
江蘇省內多地正結合自身產業特色,構建差異化“AI+能源”創新生態。南京以“算力基建+央企協同”為突破口,建鄴區成立“AI+”產業專班,今年一季度已招引20余個AI算力項目,注冊資本近30億元,并計劃投資超35億元打造“智算+”生態總部。蘇州通過“算力補貼+車網聯動”降低企業智算成本,對采購AI算力的企業給予最高200萬元/年的補貼,同時設立最高2000萬元的智能車聯網平臺建設獎勵。無錫構建“1+4”零碳體系,對培育園區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錫山區談村建成全省首個鄉村智能微電網,助村民年增收超2萬元。南通依托海洋經濟優勢,探索利用LNG冷能建設自然冷源智算中心,推動風電、光伏與算力中心融合開發。徐州則將制造業智能化作為老工業基地轉型抓手,計劃到2027年建成100家先進級智能工廠,并通過居民虛擬電廠項目引導用戶參與電力調節,形成“工業轉型+民生參與”的協同模式。
從政策設計層面看,江蘇省各地普遍遵循“場景落地”與“市場激勵”雙輪驅動策略:一方面以真實能源需求為導向推動技術落地,避免AI技術停留于實驗室階段;另一方面通過財政補貼、獎勵機制降低企業與個人參與門檻,激活社會資本投入。這種差異化布局既避免了區域間同質化競爭,又通過技術互鑒與場景互補形成合力,為“雙碳”目標實現注入持續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