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大排檔”三個字總是與街邊攤的“煙火氣”緊密相連,但如今,這一傳統餐飲模式正悄然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大排檔”開始走進商場,成為都市年輕人追捧的“新寵”。從江西贛菜到上海本幫面,從潮汕夜宵到異國風味,大排檔的品類與場景不斷升級,在商場里掀起了一股“市井復興”的熱潮。
歐記大排檔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這家主打江西景德菜的連鎖品牌,憑借正宗的贛味和熱鬧的市井氛圍,在江西、上海、深圳等地早已是“排隊王”。今年8月,歐記大排檔在北京大悅城開出首店,人氣依舊火爆。全透明廚房里,廚師們猛火爆炒,盤盤皆見鍋氣;裝修風格時尚又不失傳統,既保留了市井的煙火氣,又增添了一份精致感。更歐記大排檔將營業時間延長至凌晨兩點,把“夜宵場景”作為核心賣點之一,成為都市年輕人夜晚的“深夜食堂”。
同樣在北京大悅城,還有一家名為“阿大排擋”的餐廳,以上海本幫面為核心,結合弄堂小吃與現制澆頭,還原了弄堂的煙火氣。門店內,廚師現場翻炒鱔絲、腰花等食材,顧客可以直觀感受到食材的新鮮度與鍋氣。這種“現炒現做”的模式,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讓他們在商場里體驗到了街邊攤的熱鬧與親切。
大排檔的“商場化”并非偶然。隨著消費者對就餐環境、食品安全和社交體驗的要求提升,傳統的街邊大排檔模式逐漸難以滿足年輕一代的需求。品牌們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變化,開始對“大排檔”進行重新包裝:在產品上突出地方特色和多元組合,在空間上既保留“市井氛圍”,又通過裝修設計提升舒適度與視覺感。而商場,則為它們提供了最理想的舞臺——既能保證穩定的人流,又能放大社交和聚客功能。
以食悅廣冬·潮汕雞煲·大排檔為例,該品牌全國門店約17家,其中47%為商場店。它并未將自己定義為一個單純的雞煲店,而是融合了潮汕烤串、熟腌、廣式啫啫煲、煲仔飯、蒸點以及潮汕梅汁水果等多元品類,做出了品牌差異化。辣不慫·現炒川菜大排檔則主打“現炒、下飯、上菜快”,全國約32家門店中,90%開在商場,幾乎將商場場景寫進了品牌基因。
除了連鎖品牌,一些新興概念型大排檔也在快速試水。上海的“神更仔·潮汕魂大排檔”將潮汕夜宵攤搬進市中心,透明廚房里活蟹現撈現炒,辣油潑蟹的滋啦聲像放鞭炮;汕頭的“鮮物道·現貨火鍋大排檔”主打潮汕海鮮+平價小炒,門店面積500平方米,強調“一站式吃潮汕”,并放話“全店無凍品,發現就免單”。這些品牌通過創新經營模式,將傳統大排檔的煙火氣與現代商場的舒適環境相結合,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
大排檔的“商場化”背后,是商場與品牌的雙向奔赴。對于品牌而言,選擇在商場開店,尤其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可以利用商場的傳播力迅速打響知名度,而“首店”效應則能幫助品牌迅速出圈,招攬客流。對于商場而言,引進大排檔可以提升人氣和消費活力。大排檔的價格親民、菜品多樣,尤其是在餐飲需求旺盛的商場環境中,現炒現做的模式與新鮮元素和顧客需求達成默契,優化了商場的餐飲業態結構。
大排檔還借助地域文化提升吸引力。通過門店裝修、場景布局等個性化風格,增強在商場的辨識度。它們帶有極強的地域標簽,不僅能吸引本地消費者前來打卡體驗,也能為外地游客提供特色體驗,讓在外游子感受久違的家鄉味,甚至體驗海外特色餐飲風味。
在經營模式上,品牌們也在不斷創新。去年以來,許多自助品牌開始爆改“大排檔”,尤其是自助烤肉、火鍋領域。例如姜胖胖首爾自助烤肉·生蠔小龍蝦大排檔、樸大金韓式烤肉大排檔等,都在品牌名中強調了“大排檔”的存在。這種“自助+大排檔”的模式,一方面從大眾視角看,烤肉自助+大排檔的形式新穎,自帶濃烈的煙火氣和強烈的社交感,激發了年輕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另一方面,門店模式的創新在短期內形成了差異化,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
以福州的“朱富貴火鍋”為例,該品牌人均消費約100元,兼具集市和大排檔元素,門店風格以“排擋自選海鮮火鍋”為賣點,將傳統大排檔風格搬進商場。從門店選址看,朱富貴火鍋多傾向于交通便利地段,并通過開大面積店面來聚客。例如福州東二環泰禾廣場旗艦店,占地面積近3000㎡,既有效控制運營成本,又能保證可觀的客流量。裝修上采用低成本的“大排檔風”,營造親民、接地氣的用餐氛圍。
這種創新背后是品質性價比的呈現。品質需要品牌提供,背后考驗的是企業供應鏈能力;而性價比也不等于卷低價,而是讓消費者在整個用餐過程中感受超值。品牌需要從產品豐富度、門店場景和服務體驗層面做到更好,才能成為商場餐飲里的“新流量擔當”。
隨著餐飲消費的不斷升級,消費者既希望吃到大排檔的煙火氣味,又希望用餐環境干凈、舒適、體面。商場里的大排檔,往往更注重裝修設計和場景營造——霓虹燈、熱鬧的拼桌、開放式的檔口炒菜——這些元素重新詮釋了“大排檔”。然而,大排檔的商場化、規?;惨馕吨撤N“考驗”。原本的大排檔講究現炒現吃、食材新鮮,但在連鎖化、標準化的運作下,不可避免地出現“預制化”的傾向。不少消費者擔憂:“做了標準化,沒了煙火氣。”
商圈租金高、人工成本上升,導致動輒就店面500平方米往上的大排檔,難以保持過去的超高性價比。如何在保證利潤的同時仍讓食客覺得“便宜好吃”,是核心挑戰。換句話說,大排檔的贏面不只是靠“便宜”或者“環境”,而是要在舒適和標準化之上,還能留下那股子接地氣的“煙火味”。一旦失真,它就可能變成“形式化的漂亮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