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工程教育領域,日系混動技術曾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國內高校相關教材中,以豐田THS架構為代表的“油為主、電為輔”串聯-并聯混合系統,是2010年代混動技術教學的典型案例。這一現象折射出當時中國汽車工業在混動領域的技術追趕態勢,核心架構與控制策略均處于模仿階段。
轉折點出現在2021年,比亞迪第四代DM技術橫空出世。該技術突破傳統混動框架,提出“以電為主”的設計理念,通過簡化多級輪系結構,將電驅動系統置于核心地位,使發動機從動力主角轉變為輔助角色。這種架構不僅提升了系統效率,更因其清晰的工程邏輯成為自主品牌技術創新的參考模板。教材編委會指出,其技術成熟度、自研零部件比例及批量應用成果,是入選教材的關鍵因素。
2024年推出的第五代DM技術進一步深化變革。通過引入AI大模型調控算法與能耗優化機制,系統能量損耗顯著降低,實測虧電油耗降至2.6L/100km。該技術已搭載于秦L、驅逐艦05等主力車型,并支持遠程OTA升級,形成“技術迭代-產品落地-用戶反饋”的完整閉環。這種產學研協同模式,為工程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案例素材。
清華大學教材選型標準極為嚴苛,既要求技術領先性,又強調架構可解構性。DM技術連續兩次入選,印證其兼具市場價值與教學意義。教材編委會成員表示,該技術路線完整覆蓋架構設計、算法控制、產業落地全鏈條,符合工程教育對“典型范式”的核心需求。這種認可不僅體現在高校課堂,更延伸至基礎教育領域——DM技術相關案例已出現在中學理科教輔及中高考模擬題中,成為新能源汽車技術普及的標志性符號。
市場數據為技術變革提供有力注腳。2023-2025年間,日系混動技術市場份額持續萎縮,豐田等企業的技術壁壘被逐步突破。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比亞迪DM技術實現銷量與技術權威的雙重超越。從產業應用到教學案例,從高校教材到基礎教育,國產混動技術完成了全鏈路突破,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從技術跟隨向技術定義的戰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