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6年僅剩三個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即將迎來一項關鍵政策調整——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將進入退坡階段。這一政策變化早在兩年前便已確定,但受市場環境變化影響,不少消費者可能已淡忘具體細則。
根據財政部、稅務總局與工信部聯合發布的公告,現行購置稅減免政策雖已從2023年底延長至2027年底,但減免力度將逐年遞減。2024-2025年期間,新能源車仍可享受全額免征購置稅,但每輛車的免稅上限設定為3萬元。這意味著購車價(不含增值稅)在33.9萬元以內的車型,消費者無需繳納任何購置稅。
從2026年起,政策將調整為減半征收,每輛車減稅上限降至1.5萬元。以當前市場主流車型為例,若2026年購買比亞迪元UP智駕版(9.98萬元),需繳納購置稅約4416元;購買小米SU7后驅標準長續航版(21.59萬元),則需繳納9553元。對于理想L6 Max智能煥新版(27.98萬元)這類中高端車型,購置稅支出將達12381元。
對于購車價超過33.9萬元的車型,政策影響更為顯著。2025年時,這類車型最高可減免3萬元購置稅,但2026年起僅能減免1.5萬元。以售價50萬元的車型計算,消費者需多承擔1.5萬元稅負。不過業內分析認為,中高端車型購買群體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且車企可能通過優惠促銷彌補差價。
相比之下,中低端車型消費者受政策退坡影響更大。以10萬元級新能源車為例,2026年購置稅支出將增加近5000元;20萬元級車型則需多繳近1萬元。這類預算有限的消費群體,可能因稅負增加而調整購車計劃。
政策調整窗口期已進入倒計時。按照現行規定,購置稅減免以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開具日期為準,而非購車合同簽訂日期。這意味著消費者需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款支付并取得發票,才能享受全額免稅政策。部分車企可能推出"保價"或"兜底"政策,但消費者仍需密切關注發票開具時間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