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浦江創新論壇以“共享創新 共塑未來:構建開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體”為主題,于9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舉行。同期舉辦的WeStart創業投資大會上,中科創星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米磊提出,光子技術正成為半導體領域60年一遇的“換道超車”關鍵窗口。他強調,中國需在補齊電子芯片短板的同時,加速布局光子芯片等前沿賽道,以此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主動權,實現“非對稱趕超”。
米磊在演講中通過“機—電—光—算”科技革命演進圖指出,從蒸汽機引發的機械革命、電氣化革命到集成電路驅動的信息革命,人工智能時代的基礎設施已轉向光技術。他直言:“光是下一代科技革命的核心載體,將從連接功能延伸至計算領域,開啟光子技術的黃金時代。”
針對AI與光子技術的協同關系,米磊認為二者呈現“需求牽引”與“技術推動”的雙向互動。隨著AI算力需求指數級增長,傳統電子芯片面臨物理極限,而光子技術憑借超高帶寬、超低功耗的特性,成為突破算力瓶頸的唯一解決方案。他進一步提出“米70定律”:光子技術作為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底層使能技術,將占據未來產業成本的70%,其“頭雁”效應將重塑全球科技競爭格局。
基于這一判斷,中科創星早在2016年人工智能浪潮初期便確立“光+AI”投資戰略,聚焦顛覆性技術、卡脖子環節及交叉學科融合。目前,公司在光電半導體領域已投資超180家企業,覆蓋光通信、光傳感、光計算等六大細分賽道,培育出源杰科技、曦智科技等光芯片標桿企業。
2025年,大模型與具身智能技術的突破推動AI與機器人深度融合,實現從環境感知、需求理解到動作執行的智能化躍遷。但這一進程對算力效率、感知精度、通信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中科創星以此為切入點,構建“光+AI”全鏈條投資矩陣:從算力層(TPU)、通信層(光互聯)到決策層(AIOS與AI Agent),最終延伸至應用場景層(機器人及靈巧手),形成技術閉環。
科技孵化模式的創新成為支撐前沿技術落地的關鍵。2023年底,中科創星上海高質量孵化器在浦東落地,成為上海首批認證的孵化器之一。該機構突破傳統孵化模式,從學術成果轉化階段深度介入,提供團隊組建、產品研發、商業運營的全流程支持,構建“PI—IDEA—IP—IPO”的孵化鏈條,助力硬科技企業跨越“死亡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