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浦江創新論壇主論壇的收官環節,一場聚焦全球科技共同體發展的圓桌對話引發廣泛關注。清華大學副校長吳華強、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羅蘭德·艾爾斯等五位中外頂尖學者,圍繞科技跨境協作的挑戰與路徑展開深度探討。
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數據革命,與會專家指出,科學研究的全球化趨勢已不可逆轉。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錦屏地下實驗室等重大科研設施,均已形成多國科學家協同研究的成熟模式。這種跨國合作在生命科學領域尤為突出,但當前仍面臨數據標準化與倫理治理的雙重考驗。
羅蘭德·艾爾斯院士強調,老齡化社會的醫療需求迫切需要打破數據壁壘。"實驗數據的規范化是AI大模型訓練的基礎,這要求我們建立全球統一的數據采集標準。"他同時呼吁,在提升科研效率的同時,必須構建兼顧倫理安全的治理框架,建議設立跨國科技倫理委員會統籌監管。
愛思唯爾全球期刊總裁勞拉·哈辛克從出版視角提出,學術成果的跨境傳播需要更開放的共享機制。"當前科研數據的可重復性危機,本質上源于信息流通的割裂。"她主張通過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構建可信的跨國數據共享平臺。
在討論科技發展方向的掌控權時,專家們達成重要共識:科學進步必須服務于人類共同福祉。全球網絡峰會創始人帕迪·科斯格雷夫指出:"當技術突破可能重塑人類文明時,其方向選擇不應由任何單一群體決定,而應通過全球民主協商機制確立。"
針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科研范式變革,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周界文副主任提出"三維協作模型":在數據層建立跨國標準體系,在倫理層構建全球監管網絡,在應用層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這種立體化協作框架,為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提供了新思路。
這場持續兩小時的對話揭示,破解科技發展困境的關鍵在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當被問及最迫切的協作領域時,五位專家不約而同地指向基礎研究:從暗物質探測到腦科學突破,人類對真理的共同追求,正成為跨越國界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