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港口日照港石臼港區糧食基地,一場由人工智能驅動的港口巡檢革命正在上演。200余條形如“立體迷宮”的皮帶機走廊里,四足仿生巡檢機器人“木牛”正以每秒1.5米的步速自主穿行,其搭載的360度激光雷達與多光譜攝像頭,實現了廊道空間100%無死角覆蓋。這款由山東港口科技集團自主研發的智能設備,充電2小時即可連續工作4小時,巡檢頻次達到傳統人工的3倍,其搭載的智能診斷系統能精準識別設備故障、環境隱患及人員違規操作,將巡檢效率提升至全新維度。
作為我國港口領域首款投入應用的四足仿生機器人,“木牛”的亮相標志著山東港口科技集團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布局邁出關鍵一步。該集團今年重點打造的“諸葛智能”品牌體系,已規劃出包含7大類產品的完整矩陣:既有基于港口行業數據訓練的“孔明”大模型,可實現生產運營、安全管控等領域的智慧決策;也有針對集裝箱自動化改造、門機作業等場景的“神機”小模型;更有攻克全貨種智能排產難題的“妙算”專家算法。在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除“木牛”外,“流馬”輪式/履帶式機器人、“羅漢”人形機器人及“木鵲”無人機已形成覆蓋巡檢、應急、接待等場景的全鏈條解決方案。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持續的研發投入與人才集聚。該集團近三年累計投入超8億元研發資金,建成港口智能裝備測試中心、AI算法實訓基地等6個省級創新平臺。由30余名博士領銜的核心研發團隊,聯合中國海洋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高校設立聯合實驗室,已引進人工智能、自動化領域專業人才120余人。針對港口作業痛點,團隊先后攻克無人集卡路徑規劃、散貨智能理貨等23項關鍵技術,其中15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需求牽引—協同研發—場景應用—技術迭代”的閉環創新模式。
目前,這些創新成果已在山東港口實現多場景落地。“孔明”大模型通過分析百萬級港口運營數據,為調度決策提供精準支撐;“神機”小模型在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實現集裝箱裝卸效率提升18%;“妙算”算法使日照港散貨理貨準確率達到99.7%。具身智能機器人方面,“木牛”已完成皮帶機巡檢場景全覆蓋,“流馬”在管道巡檢中實現毫米級缺陷識別,“木鵲”無人機則構建起港區三維立體監控網絡。
面向未來發展,山東港口科技集團將深化三大技術方向:一是持續優化“孔明”大模型的多模態感知能力,構建覆蓋港口全要素的智能分析體系;二是重點突破具身智能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發適用于危險品巡檢、應急救援等特殊場景的專用設備;三是搭建開放的“諸葛智能”技術平臺,通過算法共享、模型共建、數據互通等方式,推動港航智能化標準體系建設,為全球港口數字化轉型提供可復制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