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市圖書館的元宇宙體驗館內,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正在發生——魯迅先生以“AI魯迅”的形象現身,用他標志性的批判性語調為讀者推薦書籍、介紹北京美食,甚至分享生活趣事。自2023年底開館以來,這座融合數字科技與文化服務的創新空間已吸引超170萬次語音互動,并榮獲2025年度Vega Digital Awards最佳交互金獎。近日,記者走進這座“未來圖書館”,探索數字技術如何重塑閱讀體驗。
“魯迅先生,能否推薦幾部您的代表作?”面對讀者提問,“AI魯迅”用半文半白的語調回應:“《朝花夕拾》中,我寫下了對過往生活的追憶,既有溫情童趣,也有對舊俗故人的反思,或許能讓你窺見另一個時代的我。”當被問及北京甜食時,他笑道:“糖火燒的芝麻醬與紅糖交融,甜而不膩;沙琪瑪裹著糖漿,綿軟可口,閑時嚼上幾口,倒也別有滋味。”這種生活化的回答讓讀者孫先生驚嘆:“沒想到橫眉冷對的魯迅,也有如此親切的一面!”
這款“AI魯迅”的誕生并非偶然。研發團隊“某集體ART+TECH”創意總監費俊透露,魯迅與首都圖書館淵源深厚,他曾參與首圖前身的建設。團隊耗時半年整理魯迅生平文獻,篩選互聯網上的相關著作與研究文章,最終以紀錄片式的嚴謹還原一個立體真實的魯迅。“人工智能并非萬能,數字人的核心在于語料庫的質量。”費俊強調,團隊在魯迅語調設計上反復打磨,將人物特性與半文言文半白話文的語言風格結合,力求讓對話既符合歷史語境,又保留魯迅的獨特魅力。
在元宇宙體驗館,讀者可通過讀者卡創建專屬數字形象,化身虛擬角色與“AI魯迅”“圖圖”“2122”等數字人互動。這些數字人分別模仿“孩子”與“未來”的風格,通過大模型與讀者探討閱讀、生活話題,已成為最受歡迎的“虛擬館員”。費俊演示時,掃碼登錄后,電子屏幕立即生成一個可操控的數字形象,能跳舞、讀書、逛展,甚至參與讀書會、展覽等公共活動。他介紹:“這里不僅是知識社交平臺,還支持創建個人書房、分享閱讀筆記,通過游戲化設計和表情控制,打造了一個永不下班的沉浸式圖書館。”
數字科技對公共圖書館的賦能遠不止于此。費俊認為,圖書館需兼顧紙質圖書的數字化共享、智能化借閱管理,更要通過人工智能提升讀者體驗。例如,少兒館的智慧項目運用聲光電多媒體,讓小讀者通過手環打卡多媒體閱讀、知識充能站等區域,積累知識后可在“夢想森林”電子屏培育“閱讀之花”。這種激勵式設計,讓閱讀變得更具趣味性和互動性。
談及未來規劃,費俊透露團隊正開發線上元宇宙圖書館,用戶可通過手機或電腦24小時訪問虛擬空間。“難點不在于虛擬場景的搭建,而在于將線上元宇宙與圖書館原有資源無縫對接。”他表示,升級后的元宇宙體驗館2.0版本將進一步打通線上線下,為讀者提供更自由的閱讀場景。在這里,科技與文化的碰撞,正為公共圖書館開辟出一條充滿想象力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