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新能源面包車車主向媒體反映,其購買的車輛存在官方標稱續航與實際續航嚴重不符的情況。據車主描述,購車時銷售人員明確告知該車型續航可達300公里,但實際使用中,即使未裝載貨物,車輛續航也僅能維持在160至180公里之間,最高不超過200公里,與宣傳數據存在顯著差距。
針對這一投訴,涉事4S店表示已將問題反饋至廠家,并收到廠家建議:以50公里/小時的勻速狀態重新測試續航表現。然而,這一解決方案并未得到車主認可,其認為日常駕駛中難以長期保持如此低速,且測試條件與實際使用場景脫節。
記者調查發現,此類續航虛標現象并非個例。當前市場上在售的多款新能源車型均存在類似問題,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高發領域。多家車企銷售人員坦承,官方標稱的續航里程通常基于理想工況測試得出,實際使用中會因多種因素產生波動。
據銷售人員介紹,季節變化對續航影響尤為明顯。夏季開啟空調時,電能消耗增加會導致續航減少約10%;而冬季低溫環境下,電池活性降低,部分車型續航甚至會縮水至標稱值的50%至60%。高速行駛、滿載運輸等場景也會進一步加劇電量消耗,使實際續航與標稱值差距拉大。
業內人士指出,新能源車型續航標注標準尚未完全統一,部分企業采用更寬松的測試條件以突出產品優勢,導致消費者實際體驗與宣傳數據存在落差。隨著新能源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如何規范續航標注、提升消費者信任度,已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