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私家車逐漸成為多數家庭標配時,摩托車產業卻在重慶這座山城煥發出獨特生機。第二十三屆中國摩博會近日在渝落幕,950家參展企業、超3000款車型的規模創下歷史紀錄,折射出這座城市對摩托車產業的執著堅守。
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重慶摩托車產量占據全國三分之一市場份額,全年行業產值有望突破千億元。在出口領域,全國每三輛出口摩托車就有一輛產自重慶,這座西南工業重鎮正加速向"世界摩托車之都"邁進。
重慶與摩托車的淵源可追溯至抗戰時期。作為當時重要的軍工基地,嘉陵機器廠等企業為產業奠定了技術基礎。改革開放后,這些軍工企業率先轉型,1979年嘉陵50型摩托車的問世,標志著中國自主摩托車產業的誕生。這款售價僅數百元的交通工具,迅速成為普通家庭的出行首選,更遠銷海外打開國際市場。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摩托車在重慶的天然優勢。這座以"8D魔幻"著稱的山城,坡道縱橫、巷弄狹窄,摩托車憑借靈活性和通過性完美適應復雜路況。相比汽車,其占地小、停車便的優勢,在土地資源緊張的重慶顯得尤為突出。這種需求驅動下,本土企業不斷壯大,宗申集團等龍頭企業連續多年躋身中國民企500強,全國燃油摩托車銷量前十中重慶企業占據三席,出口前十中更是有半數來自重慶。
政策支持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重慶市經信委在摩托車論壇上明確表示,將推動傳統燃油車向大排量、高性能方向升級,同時加速電動化轉型。這種"雙輪驅動"戰略,使重慶在新能源浪潮中保持領先。與部分城市"禁限摩"政策不同,重慶通過"規范管理"保障路權,提出"有牌證、戴頭盔、限兩人、靠右行"的十二字方針,既保障安全又維護產業生態。
深厚的群眾基礎催生出獨特的摩托文化。騎行博主羅鋒觀察到,重慶道路上摩托車與汽車享有平等路權,駕駛員之間形成默契的禮讓文化。這種社會認同感,在摩博會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今年展會后市場裝備參展商激增60%,智能科技類增長20%,從改裝配件到騎行裝備,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產業升級趨勢在展會現場清晰可見。某企業展示的毫米波雷達與折疊后視鏡結合的盲區監測系統,將安全性能提升到新高度;專為摩旅設計的復古背包,則彰顯出消費需求的多元化。這些創新產品背后,是重慶企業向高附加值領域邁進的堅定步伐。
專家指出,摩托車產業雖整體產值不高,但能撬動近萬億元消費市場。隨著國內消費從代步向休閑娛樂升級,智能化、電動化成為新增長點。重慶經驗顯示,傳統產業可通過技術革新和生態構建,在轉型中實現跨越發展。這種發展模式,為其他地區提供了產業升級的鮮活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