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與廣汽這對合作多年的伙伴,在經歷多次試探與調整后,終于以全新姿態攜手推出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啟境”。這一名稱蘊含“開啟智慧新境界”之意,更折射出廣汽在新能源轉型關鍵期,主動擁抱華為技術生態的深度變革。

據內部人士透露,“啟境”品牌首款車型將聚焦30萬元級豪華智能市場,提供純電與增程式雙動力方案,預計2026年正式亮相。盡管雙方官宣未明確價格區間,但已確認該品牌將全系搭載華為乾崑最新智能技術,涵蓋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用戶生態及品牌營銷四大核心領域。這種合作模式區別于傳統HI方案,華為不僅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更深度參與產品定義、研發及營銷全鏈條。
合作模式的創新,源于雙方長達半年的磨合。2024年11月,廣汽與華為簽訂智能汽車戰略合作協議時,外界便猜測此次合作將突破既有框架。今年6月,廣汽董事長馮興亞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會晤后,正式確立了被稱為“HI Plus”的第三條合作路徑。該模式既保障廣汽在產品定義上的主導權,又允許其充分吸收華為的技術影響力與品牌賦能。
從產業協同角度看,廣汽28年的造車經驗與華為的智能化優勢形成互補。前者在整車制造、三電技術、品質控制等領域具備深厚積淀,后者則在智能架構、感知硬件及智駕安全性方面領先行業。雙方合作團隊已合署辦公半年,首款車型計劃于2025年年中推出,所有產品均從零開始,按照華為IPD/IPMS體系開發,實現研發與營銷的全流程貫通。
這種深度協作體現在組織層面。廣汽不僅引入華為IPD研發流程,更在管理體系上接受華為改革建議,從用戶需求洞察到產品定義、研發迭代,再到營銷落地,形成全鏈條協同。華為派駐的團隊與廣汽同步辦公,打破傳統“技術方”與“制造方”的割裂狀態,實現產品定義、開發及營銷的“0延遲”對接。
市場對這一合作模式的反應卻呈現分化。官宣當日,廣汽港股微跌0.59%,A股下跌1.02%,與去年合作消息公布時的股價漲停形成鮮明對比。資本市場的冷靜,反映出行業對“華為效應”的預期調整——當“抱華為大腿”成為常態,投資者更關注合作能否真正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這種謹慎源于行業現實的壓力。以賽力斯為例,其與華為合作的問界品牌,上半年營收624.02億元,歸母凈利潤29.41億元,同比大增81.03%。截至2025年8月,問界累計交付量突破75萬輛,8月單月交付40012臺,同比增長28.2%,全新問界M7預售8天小訂量突破19萬臺。這些數據為華為的技術實力提供了有力背書,也加劇了傳統車企的轉型焦慮。
廣汽的處境尤為迫切。2025年上半年,其銷量同比下滑12.48%,營收421.66億元,同比下降7.95%,歸母凈利潤虧損25.38億元,同比降幅達267.39%。在此背景下,“啟境”項目被視為“再造新廣汽”的關鍵抓手。馮興亞曾公開表示,該項目對集團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渠道建設方面,“啟境”已啟動城市招募計劃,采用“1+N”模式(1個用戶中心+N個體驗中心),首批覆蓋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等40個核心城市。據內部數據,報名經銷商數量已達原計劃的三倍以上,顯示出市場對這一品牌的期待。
對于“啟境”與廣汽現有高端品牌昊鉑的定位差異,廣汽方面強調,將通過差異化策略滿足不同用戶群體需求。首款車型的具體信息預計將在后續逐步釋放,而其能否在30萬元以上市場站穩腳跟,將成為檢驗這一創新合作模式成敗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