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近日在社交平臺公開分享了其于德國駕駛小米SU7的深度體驗,這一動態迅速引發汽車行業與消費者的熱議。此次試駕不僅是對小米首款量產車性能的實戰檢驗,更被視為小米汽車全球化戰略的重要里程碑。據盧偉冰透露,試駕路線從柏林出發,經漢堡抵達法蘭克福,全程近800公里,覆蓋德國不限速高速公路的核心路段。在為期兩天的行程中,小米SU7以260公里/小時的最高時速完成測試,且在極端速度下保持了卓越的穩定性,未出現任何異常震動或失控跡象。

盧偉冰特別強調,小米SU7在高速場景下的表現遠超預期。他指出,德國高速公路的復雜路況與嚴格安全標準,為車輛性能提供了嚴苛的驗證環境。此次測試中,小米SU7的底盤調校、空氣動力學設計以及三電系統的協同能力均經受住了考驗,尤其在260公里/小時的極限速度下,車輛仍能保持精準的轉向響應與平穩的行駛姿態。這一成果不僅展現了小米汽車在技術研發上的深厚積累,更為其進軍歐洲市場提供了關鍵的技術背書。
歐洲市場對電動汽車的考核標準極為嚴苛,續航能力、安全性能與高速穩定性是消費者關注的三大核心指標。目前,特斯拉、寶馬、奔馳等品牌已在該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小米SU7若想突圍,需在產品力、品牌定位與市場策略上實現全面突破。盧偉冰此前在財報會議中明確表示,小米汽車計劃于2027年正式進入歐洲市場,此舉旨在通過歐洲這一高端汽車市場的認可,強化小米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品牌影響力。此次德國試駕,可視為小米汽車為歐洲市場布局的一次“實戰預演”。
在試駕過程中,盧偉冰還對德國的充電基礎設施進行了實地考察。他提到,德國高速公路沿線的充電網絡布局完善,快充站點密度高,且兼容性良好,這為小米汽車未來在歐洲的推廣提供了有力支撐。結合小米SU7的800V高壓快充平臺與長續航能力,其在歐洲市場的實用性得到進一步驗證。不過,行業分析師指出,僅靠產品性能不足以支撐小米在歐洲站穩腳跟,品牌認知度、本地化服務以及供應鏈管理同樣是關鍵挑戰。
為應對這些挑戰,小米汽車已提前布局歐洲市場。據悉,小米在慕尼黑設立了研發中心,并從寶馬、奔馳等車企招募了大量技術人才,專注于車輛調校與本地化適配。小米還計劃通過與歐洲經銷商合作,建立覆蓋銷售、售后與充電服務的完整體系。盧偉冰表示,小米汽車將借鑒智能手機業務的全球化經驗,以“技術普惠”理念推動電動汽車在歐洲的普及。
盡管小米SU7在國內市場已取得初步成功,但歐洲市場的競爭強度與消費者偏好均與國內存在顯著差異。面對特斯拉的先發優勢與BBA的品牌壁壘,小米能否憑借高速穩定性、充電效率等差異化優勢打開局面?其2027年進軍歐洲的戰略目標能否如期實現?這些問題仍需時間與市場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