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再次因輔助駕駛功能問題啟動大規模召回,涉及超過11萬輛SU7標準版車型。此次召回通過OTA技術為車輛免費升級軟件,旨在消除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在極端場景下的安全隱患。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信息顯示,召回范圍涵蓋2024年2月至2025年8月生產的部分車輛,主要針對L2級輔助駕駛系統在特定路況下的識別與處置能力不足問題。
據官方說明,本次軟件升級重點優化了輔助駕駛速度控制策略,新增動態車速調節功能,使高速領航輔助的通行連貫性得到提升。小米汽車強調,盡管升級無需更換硬件,但仍嚴格按照召回程序進行管理備案,體現對用戶安全的重視。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該品牌年內第二次因輔助駕駛系統缺陷發起召回,此前3月已針對30931輛SU7的智能泊車功能隱患實施過類似措施。
行業分析指出,智能汽車領域正經歷從硬件主導到軟件定義的轉型,OTA技術已成為解決軟件缺陷的主要手段。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通過遠程升級實施的召回次數同比增長246.8%,涉及車輛超400萬輛。特斯拉、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均曾采用OTA方式修復系統漏洞,這種模式既符合監管要求,又能降低用戶維修成本。
此次召回事件折射出智能駕駛技術發展的現實挑戰。盡管小米在2021年已通過投資縱目科技布局自動駕駛領域,并在2023年技術發布會上宣布投入47億元研發全棧自研系統,但年內兩次召回暴露出技術成熟度與市場預期的差距。今年3月發生的德上高速交通事故,更引發公眾對智能駕駛安全性的質疑,該車輛在NOA狀態下以116km/h時速行駛時發生嚴重碰撞,造成3人死亡。
面對技術爭議,小米汽車采取多項調整措施。5月將產品宣傳中的"智駕"表述改為"輔助駕駛",強調駕駛者需保持注意力集中。7月與英偉達深化在AI和自動駕駛軟件領域的合作,持續推進技術迭代。市場觀察人士認為,智能汽車廠商的競爭力將越來越取決于軟件問題的響應速度,快速解決系統漏洞已成為提升品牌信任的關鍵。
當前,新能源汽車召回呈現高頻化特征。監管部門通報顯示,2024年新能源汽車召回次數同比增長180.1%,占全年召回總量的四成。這種趨勢既反映行業技術創新的活躍度,也凸顯質量管控的復雜性。對于立志躋身智能駕駛第一梯隊的小米而言,如何在技術創新與安全保障間取得平衡,將成為其品牌發展的長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