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近日公布了最新一批項目評審結果,攀枝花學院減污降碳與資源化團隊再傳捷報——該團隊核心成員陳丹丹副教授主持申報的《微生物驅動釩鈦磁鐵礦氧化還原過程及其釋釩機制》課題,成功獲得202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這是該團隊第三次在國家級科研項目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介紹,此次獲批的項目聚焦釩鈦磁鐵礦的微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旨在揭示微生物活動對釩元素釋放的影響機制。該研究不僅有助于深化對鐵、釩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理解,更為開發高效釩污染治理技術提供了理論支撐。作為項目負責人,陳丹丹表示,攀枝花地區豐富的釩鈦資源為研究提供了天然實驗室,項目成果將直接服務于區域綠色低碳發展需求。
此次成功獲批標志著該團隊在國家級科研平臺上的持續突破。此前,團隊已取得兩項重要成果:陳丹丹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亞鐵氧化耦合釩還原的化學與微生物機制》以優秀等級結題;團隊成員吳豐輝博士于2024年申報的《磷石膏中高品質硫鈣組分分離與苯烯烴類物質的互鎖鏈式反應增質機制》項目也獲得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三次國字號項目的連續獲批,彰顯了團隊在減污降碳領域的科研實力。
科研成果的背后是團隊長期的協作積累。目前,該團隊已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SCI論文10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50余項,獲得省級以上科研項目10余項,指導學生獲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30余項。這些數據印證了團隊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方面的綜合優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我國基礎研究的主要資助渠道,其高競爭性使得連續獲得資助成為衡量科研團隊水平的重要指標。
作為團隊學術帶頭人,陳丹丹擁有中國科學院大學理學博士學位,現任攀枝花學院生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她長期從事微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及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研究,結合攀枝花產業特色組建了跨學科科研團隊。針對當地釩鈦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團隊重點攻關減污降碳協同控制技術,力求在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間找到平衡點。
在接受采訪時,陳丹丹特別強調了研究的現實意義:"釩作為重要的戰略金屬,其開采和利用過程中的環境風險不容忽視。我們的研究通過解析微生物介導的氧化還原過程,有望建立更科學的釩污染防控體系。"她透露,團隊正著手構建微生物-礦物相互作用模型,為工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供新技術路徑。
隨著新項目的啟動,團隊已制定詳細的實施計劃。未來三年將圍繞微生物群落結構解析、氧化還原反應機制研究、釋釩過程定量模擬三個方向展開攻關。陳丹丹表示,團隊將繼續堅持"需求導向、基礎支撐、創新驅動"的發展思路,在服務國家"雙碳"戰略中貢獻更多原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