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一家專注于環保材料研發的科技企業宣布,其自主研發的新型可降解塑料袋已通過國際權威環保認證,標志著我國在綠色包裝材料領域取得又一重要突破。該產品以植物纖維為原料,結合生物降解技術,可在自然環境中180天內完全分解,且分解過程中不會產生微塑料污染,為解決傳統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問題提供了創新方案。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該企業成立于2018年,專注于生物基材料及環保制品的研發與生產,目前已擁有20余項核心專利。此次通過認證的可降解塑料袋項目歷時三年研發,累計投入資金超5000萬元,期間與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攻克了材料強度、耐水性等關鍵技術難題。產品經第三方檢測機構驗證,其拉伸強度、承重能力等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傳統塑料袋標準,同時生產成本較同類產品降低約30%。
“傳統塑料袋需要數百年才能降解,而我們的產品通過優化分子結構,使其在微生物作用下快速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企業首席技術官在發布會上介紹,“目前生產線已具備年產能2億個的能力,未來將根據市場需求擴大至10億個。”據悉,該產品已與多家連鎖商超、電商平臺達成采購意向,首批訂單將于下月交付。
環保領域專家指出,我國每年消耗塑料袋約400萬噸,其中大部分為不可降解材料。新型可降解塑料袋的推廣使用,不僅能減少土壤和水體污染,還可降低對石油資源的依賴。根據國家發改委《“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需下降30%,此類環保材料的規模化應用將為此目標提供重要支撐。
市場調研機構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規模達120億元,預計未來三年將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長。消費者調查顯示,超過70%的受訪者愿意為環保包裝支付更高價格,尤其在年輕群體中,這一比例達85%。“價格不再是唯一決定因素,環保屬性正成為影響購買決策的關鍵。”某電商平臺負責人表示。
該企業負責人透露,下一步計劃將技術拓展至快遞包裝、農用地膜等領域,并開發定制化降解周期產品,以滿足不同場景需求。同時,企業正在海外布局專利,擬通過技術授權模式開拓國際市場。“我們的目標是讓可降解材料像傳統塑料一樣普及,但更安全、更可持續。”負責人說。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全國范圍內從事可降解材料研發的企業已超過800家,其中半數成立于近三年。政策層面,20余個省份已出臺限塑令實施細則,對不可降解塑料袋的生產、銷售和使用作出明確限制。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可降解材料將逐步替代傳統塑料,成為包裝行業的主流選擇。
在發布會上,企業還展示了另一款創新產品——基于海藻提取物的可食用包裝膜。該材料可直接食用或自然降解,適用于糖果、藥品等小包裝場景。目前,該產品已進入中試階段,預計明年推向市場。這一系列成果的發布,標志著我國環保材料產業正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