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聚焦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高端論壇在京順利舉行。來自教育界、科技界的百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AI賦能教育創新”這一核心議題展開深度探討,共同展望智能時代下教育發展的新路徑。
論壇現場,多位權威專家通過主題演講揭示了AI技術對教育場景的革新潛力。某高校教育技術研究院院長指出,當前AI已能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精準畫像,通過分析課堂互動、作業完成度等數據,為教師提供個性化教學建議。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國內已有超200家教育科技企業布局智能教學系統開發,其中30%的產品已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
在圓桌討論環節,基礎教育領域代表分享了AI工具的實際應用案例。某重點中學教師介紹,該校引入的智能批改系統可將作文評閱效率提升4倍,同時通過語義分析技術為學生提供寫作維度改進方案。與會者普遍認為,AI不應替代教師角色,而應成為輔助教學決策、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重要工具。
技術企業代表展示了最新研發的教育大模型應用。該模型可模擬真實教學對話場景,支持多學科知識問答,并能根據學生提問方式動態調整解答策略。研發團隊透露,相關產品已在12個省份的300余所學校開展試點,用戶滿意度達92%。
針對AI教育應用的倫理問題,法律專家特別強調數據安全的重要性。建議建立教育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制度,明確技術供應商與教育機構的數據使用邊界。據天眼查信息顯示,近兩年教育科技行業新增專利中,35%涉及用戶隱私保護技術,顯示行業對合規發展的重視。
論壇發布的《2024智能教育發展報告》預測,到2026年我國智能教育市場規模將突破8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8%。報告同時指出,區域發展不均衡、教師數字素養不足仍是主要挑戰,建議通過“AI+教師”雙師模式加速技術落地。
在體驗區,參會者親身體驗了多項創新應用。智能學習終端可實時監測學生專注度,并通過腦電波分析技術提供注意力訓練方案;虛擬實驗室則突破物理空間限制,讓學生通過VR設備完成化學實驗操作。這些技術展示引發了教育工作者對未來課堂形態的熱烈討論。
與會專家達成共識,智能教育發展需堅持“技術為用、教育為本”的原則。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制定智能教育產品準入標準,推動建立國家級教育大模型訓練基地,為技術創新提供規范化的應用場景。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截至2024年6月,全國經營范圍包含“人工智能教育”的企業已達1.2萬家,較去年同期增長41%。這組數據折射出資本市場對智能教育領域的持續看好,也預示著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本次論壇為政產學研各方搭建了深度交流平臺,通過48場主題演講、22場案例分享和16場技術演示,全面呈現了智能教育的發展圖景。與會者普遍認為,隨著5G、大數據等技術的成熟,AI將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流程,推動教育公平與質量的雙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