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現(xiàn)象:商業(yè)狂歡背后的消費泡沫與虛榮游戲
泡泡瑪特,一個從玩具小店躍升為全球市值超3000億人民幣的巨頭,其股價飆升與海內(nèi)外熱潮讓人瞠目結舌。然而,這背后的繁榮景象,與其說是商業(yè)奇跡,不如說是一場盛大的消費泡沫。它已不再是單純的玩具銷售,而是成為了新消費主義浪潮中的標志性符號,吸引著無數(shù)年輕人追逐。
Labubu,作為泡泡瑪特旗下的熱門IP,它的魔力在于創(chuàng)造了一種錯覺,讓擁有者仿佛能夠觸及收入頂端20%人群的生活方式。當BLACKPINK成員Lisa在Instagram上曬出Labubu時,無數(shù)年輕人蜂擁而至,他們中的許多人或許并非真正喜愛這個形象,而是沉迷于一種幻覺:即便她住豪宅、背限量包,卻和我擁有同一款塑料小人。這種瞬間的平等感,仿佛為平凡生活打開了一扇窗。
新消費主義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讓普通人相信,擁有一件明星同款就能暫時模糊階層的界限。就像上世紀九十年代,工廠女工省吃儉用購買印有奢侈品牌logo的T恤,不為耐穿,只為那份被認可的虛榮感。如今,Labubu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的“奢侈品”,他們攀比的對象從同事變成了屏幕里的明星,追求的是精修圖里的“頂配人生”。
傳播學者胡泳提出的“向上攀比”與“女性消費崛起”在泡泡瑪特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xiàn)。65%的女性消費者追捧Labubu,就像追捧限量款口紅一樣,不為實用,只為那份被看見、被羨慕的虛榮感。她們攀比的對象早已超越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同事朋友,而是屏幕里的偶像和網(wǎng)紅。
對于情侶而言,Labubu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存在。它的價值不在于塑料本身,而在于一起搶購、等待和為之付出的過程。情侶們?yōu)長abubu熬的夜、跑的路、花的心思,都是給平淡日子增添的儀式感。然而,這種“付出感”往往被錯當成“價值錨點”,人們忽略了時間的流逝和物品的真正價值。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指出,群體總愛給尋常物件賦予特殊意義。但回到現(xiàn)實中,人們往往把一時的熱情當作長久的價值。Labubu就像是情人節(jié)的玫瑰,當天被炒得天價,但過了那個特定的日子,再嬌艷的花瓣也會失去光彩。泡泡瑪特深諳此道,不斷推出限定款、聯(lián)名款制造稀缺感,讓人們趨之若鶩。
泡泡瑪特的聰明之處在于它精準地拿捏了人們的虛榮心,用“降低輕奢門檻”的方式將非必需的塑料小人變成了身份符號。它深知消費社會的密碼:奢侈品通過天價和logo收割虛榮,而Labubu則以易得性和稀缺感打破壁壘,讓普通人也能享受到被羨慕的滋味。然而,這種“低門檻的虛榮”終究掩蓋不了Labubu收藏價值寥寥的本質(zhì)。
近日,泡泡瑪特創(chuàng)始人王寧在公司內(nèi)部分享時強調(diào),團隊的目標是將Labubu打磨成具備長期生命力的IP。然而,從Labubu的走紅路徑來看,它依然難以跳出“時尚-虛榮”的消費閉環(huán)。它的“潮”建立在盲盒玩法制造的稀缺感和社交平臺的炫耀式傳播之上;它的“火”依賴于Z世代對“與眾不同”的從眾式追逐。時尚的本質(zhì)是從眾,而潮流的生命周期往往與群體新鮮感的消退速度正相關。
當潮水退去,褪去“潮流”、“稀缺”、“同款”等附加標簽后,Labubu能憑什么對抗時間?它的核心價值不過是個“塑料小人”。泡泡瑪特或許能通過商業(yè)技巧延長Labubu的流行周期,但終究難以改變其作為消費泡沫的本質(zhì)。在這場游戲中,年輕人追逐的或許只是片刻的幻覺和虛榮的滿足感,而這些終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