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源媒匯 胡青木
創新藥企融資大軍里,又多了一家頭部企業。
7月14日,科創板明星藥企百利天恒的37.64億元定增計劃獲上交所審核通過,距離落地僅差證監會臨門一腳。而這次募集到的資金,百利天恒將全部用于創新藥研發項目。
具體來看,百利天恒的募資用途主要聚焦兩個硬核技術方向:一是HIRE-ADC平臺,推進全球首個雙抗ADC藥物BL-B01D1的全球商業化及多項III期拓展試驗,并支持3款新一代ADC的I/II期臨床;二是GNC平臺,推動全球首個四抗藥物在實體瘤的II期試驗及與其他藥物的聯合療法驗證。
2025年上半年,在政策紅利與研發突破的雙重驅動下,創新藥板塊漲勢如虹,港股恒生創新藥ETF漲幅一度高達70%,板塊熱度催生密集融資潮。信達生物6月配售募資43億港元,君實生物同月完成10.4億港元H股配售,恒瑞醫藥此前更以130.8億港元H股IPO創下近五年港股醫藥最大融資紀錄。
在此背景下,百利天恒緊隨行業趨勢,披露的定增計劃獲上交所通過,成為年內A股創新藥領域再融資案例之一。
創新藥成就四川新首富
1996年,朱義在四川成都創立百利藥業(百利天恒前身),此后他抓住中國仿制藥快速擴張的窗口期,在1998年推出適應癥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利巴韋林顆粒(商品名“新博林”)等爆款產品。
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朱義主導生產的新博林銷售額突破億元,不僅打通全國銷售渠道,更積累了穩定的現金流,每年產生數千萬元凈現金流,為后續轉型埋下伏筆。
在同行沉迷于仿制藥的短期利潤時,朱義已開始謀劃向創新藥轉型。2010年,朱義啟動“以仿養創”戰略,用仿制藥收入支持研發,并于2014年在美國西雅圖成立全資子公司SystImmune,專注腫瘤創新藥研發。
彼時,百利天恒選擇的是全球僅少數企業涉足的雙抗ADC領域,并集中資源開發BL-B01D1。這種雙抗ADC藥物,因HER3靶點開發難度極高,曾讓羅氏等跨國藥企巨頭鎩羽而歸。
2017年前,百利天恒營收主要來自利巴韋林顆粒、丙泊酚注射液等仿制藥,但隨著雙抗ADC平臺研發深入,資金消耗呈幾何級增長,至2022年底,公司賬上現金僅剩約10億元。在創新藥行業需要大量資金的背景下,這筆錢也略顯不足。
賬上資金捉襟見肘,在“停下來就是前功盡棄”的壓力下,為保障管線持續推進,百利天恒加速了科創板上市進程。
2023年1月,百利天恒登陸科創板,募資總額達28.41億元。這筆資金如同“及時雨”,打破了研發停滯的僵局,其中15億元專項用于BL-B01D1的全球多中心III期試驗,確保中美雙中心同步入組。
上市后,百利天恒的市值與朱義的個人財富開啟了火箭式躍升。
2023年1月科創板上市時,百利天恒市值約130億元,朱義持有的74.35%股份對應財富約96億元。但隨著BL-B01D1的III期臨床數據持續超預期,疊加2023年底與跨國藥企百時美施貴寶簽署的84億美元合作協議落地,資本市場對百利天恒的估值邏輯徹底重構。
上述合作消息公布后,百利天恒股價單日20%漲停,市值突破500億元;到了2024年,憑借8億美元首付款到賬及業績扭虧為盈,百利天恒市值再度上漲至800億元;2025年5月底,隨著BL-B01D1多項III期臨床完成首例入組,百利天恒市值首次突破1200億元,較發行價累計上漲超9倍。
這一過程中,朱義的財富也迅速膨脹:2023年胡潤榜上以270億元排名第188位;2024年憑借510億元躍居第74位;2025年隨著股價繼續大漲,以當下1280億元的市值進行估算,其74.35%的持股價值飆升至950億元。
在此之前,通威股份的劉漢元、管亞梅夫婦蟬聯了2023年和2024年的四川首富之位。2025年3月,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四川另外兩家企業巨頭——新希望的劉永好家族與通威股份的劉漢元、管亞梅夫婦,財富均約為730億元。相比之下,當下百利天恒實控人朱義的財富則以明顯優勢超出這一水平,從而成為四川新首富。
綜合來看,朱義可以說是靠著孤注一擲押注雙抗ADC賽道,登頂四川首富之位。可這千億市值的光環,百利天恒能維持多久呢?
一款管線賭未來?
近幾年,百利天恒的財務數據猶如坐了過山車一般起伏不定。
2024年百利天恒的業績爆發,主要是因為百時美施貴寶支付的8億美元首付款到賬,從而實現了37億元凈利潤的奇跡。但到了2025年,百利天恒又被打回原形,一季報顯示,公司營收驟降至6744萬元,同比減少98.77%,凈虧損5.31億元。
更為嚴峻的是,百利天恒的主營業務也出現了下滑。
2024年財報顯示,百利天恒的化藥制劑收入萎縮至3.27億元,相較上年同期減少了15%,毛利率更是從69%降至53%;中成藥制劑板塊收入下滑8%至1.64億元,毛利率在經過連續兩年下降后,滑落至34%。
化藥制劑板塊的核心產品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受集采沖擊明顯,2024年國家及省級藥品集采導致其中標價格大幅下降,疊加恒瑞醫藥等競品加速市場擠占,收入和毛利率雙雙承壓;中成藥制劑板塊的支柱產品黃芪顆粒則因中藥材成本持續攀升,毛利率進一步收縮。
在傳統業務下滑的背景下,百利天恒將籌碼押在了創新藥賽道。
然而,百利天恒在研管線看似布局多元,涵蓋雙抗ADC、四特異性抗體等前沿領域,但14款進入臨床試驗的創新藥中,雙抗ADC占7款、四特異性抗體3款、其他類型4款。
具體來看,3款進入III期的藥物中,BL-B01D1是絕對核心。這款藥物雖號稱“全球首個完成III期的雙抗ADC”,但覆蓋的鼻咽癌、食管癌等適應癥,全球年新發病例合計不足50萬例,市場天花板明顯。
另一款BL-M07D1雖進入III期,卻與羅氏、科倫博泰旗下產品的適應癥高度重疊。
唯一的四抗藥物GNC-038雖被宣傳為“全球首創”,但III期試驗僅針對小細胞肺癌一個適應癥,且入組進度較計劃滯后4個月,主要因資金被優先投向BL-B01D1。
而其余的10余款臨床管線,有的處于臨床前期,有的靶點則集中于紅海領域,與已上市藥物差異化不足。這種“一款管線賭未來”的模式,使得其能否持續產出爆款,更像一場沒有把握的賭博。
推進核心管線需要持續輸血,維持管線梯隊布局同樣離不開資金支撐。于是在創新藥行業回暖的窗口期,百利天恒也加入了向市場募資的行列。
這一動作與行業融資潮形成呼應:2025年5月底以來,港股已有5家創新藥企通過配售募資超80億港元;A股市場,迪哲醫藥、海思科等藥企的融資方案均在上半年落地,資金正加速向具備全球技術壁壘的管線集中。
百利天恒的定增計劃,既是對自身資金缺口的填補,也是對行業融資窗口的順勢把握。畢竟,核心管線BL-B01D1的全球III期拓展,與其他管線的臨床推進都需要資金。
針對核心管線存在的潛在風險,以及如何解決靶點扎堆、進度滯后等問題,源媒匯向百利天恒董秘辦發送了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百利天恒的千億估值,終究是靠一款核心管線支撐,若后續沒有爆款管線接棒,朱義的四川首富位置還能坐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