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書望 編輯/陳小泉
作為中國首家民營資本主導的壽險公司,民生人壽自誕生起便被貼上“改革先鋒”的標簽。
早在1994年,全國工商聯便牽頭組建籌備組,歷經八年波折,于2002年召開成立大會,2003年正式對外營業。起步階段,公司以迅猛之勢擴張版圖,在市場嶄露頭角。
然而,20年后,這家“改革試驗田”卻陷入凈利潤縮水七成的泥潭。從“高歌猛進”到“失速墜落”,民生人壽正站在轉型突圍的關鍵十字路口。
凈利縮水七成
2025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截至一季度末,民生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1.27億元,在業務規模上保持了一定水平。然而,凈利潤方面卻不容樂觀,實現凈利0.059億元,同比下滑70%,出現大幅縮水。
圖源:2025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截至一季度末,民生人壽凈資產收益率僅0.04%,總資產收益率更是為0.00%,表明公司資產的盈利效率低下,資本運作效果不佳。
投資領域方面,投資收益率為0.83%,綜合投資收益率0.19%,顯示出投資收益對公司整體盈利的貢獻有限。值得注意的是,整個壽險行業的投資情況在2025年第一季度也較為低迷,行業總投資收益率的簡單平均值為0.97%。
在分紅險實現率方面,泰康、新華、陽光等公司的產品超過 100%,而民生人壽大部分產品“未達標”。
在其披露的43款產品中,2024年度分紅實現率的平均值為53%。這一情況不僅影響了公司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可能降低消費者對公司的信任度,進而對保險業務收入的持續增長帶來不利影響。
縱觀公司凈利潤,如坐過山車。自2010年起,民生人壽步入了盈利期。
根據歷年年報數據,2010年至2024年間,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0.15億元、0.11億元、0.54億元、1.39億元、4.2億元、13.38億元、5.84億元、6.15億元、5.15億元、18.71億元、23.26億元、7.08億元、1.74億元、4.6億元及6.07億元。
雖實現了連續十五年的盈利,但波動性較大,缺乏穩定性,尤其在2020年達盈利最高峰,隨后2021年便出現斷崖式下跌。
股權動蕩
民生人壽成立于2003年6月,由全國工商聯牽頭籌建,前三大股東分別為萬向財務有限公司、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海鑫鋼鐵集團。然而,經歷23年崢嶸歲月,公司股權結構面臨較大波動。
作為山西省最大民營鋼企,海鑫鋼鐵因行業產能過剩及經營不善,于2014年申請破產重整,其持有的民生人壽股權成為司法處置對象。法院在2014年和2018年兩次裁定將總計7.28億股的股權轉讓給民生銀行,但實際股權歸屬仍需通過交易所處置。
另一端,股權被頻繁流拍。
2020年7月,山東華樂實業集團率先開啟了其持有的1050萬股民生人壽股權的三次拍賣。起拍價從最初的4021.92萬元一路下調至3619.728萬元,然而,降價也未能找到買家,市場反應冷淡。
緊接著,浙靈科技有限公司(澤慰科技前身)也加入了這場“無人問津”的拍賣大戰。其持有的3400萬股股權經歷了三次拍賣,起拍價從1.1764億元暴跌至1206.36萬元,但依然顆粒無收。
2021年3月,湖南前進投資所持的705萬股股權也被擺上拍賣臺,起拍價僅為1059.548萬元,相比山東華樂實業集團的首次拍賣價格近乎“腰斬”,市場對這些股權的熱情降至冰點。
此后,民生人壽的股權拍賣策略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改為密封報價或面議方式,使得每股價格無從計算,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直至2021年11月,北京產權交易所官網公布的信息顯示,原屬第三大股東海鑫鋼鐵集團的7.28億股股權計劃變更至民生銀行名下。然而,這一變更最終并未落實,股權仍需通過拍賣程序尋找新買家,結果依舊是無人接手。
為積極響應“退金令”要求,中色股份兩次掛牌轉讓所持民生人壽股份,但在2024年的嘗試中同樣以失敗告終。新希望也在去年底計劃剝離非核心資產,擬轉讓其持有的3.392%股份,但截至當前,這筆交易尚未完成。
最新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民生人壽合計21家大小股東,除大股東萬向集團占比37.3%,還有5家持股超5%,其余13家股東持股比例不足1%。由于萬向集團的實際控制人為魯冠球之子魯偉鼎,因此,魯偉鼎也是民生人壽的實際控制人。
圖源:2025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內控“失溫”
合規是保險公司經營的“生命線”,而民生人壽在合規方面面臨不小的挑戰。截至一季度末,公司累計收到四張罰單。
1月3日,浙江分公司因“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違規事實,被浙江監管局罰款25萬元人民幣;2月17日,因“給予保險合同約定外利益”,商丘監管分局對商丘中心支公司責令改正違法行為,并罰款7萬元人民幣。
3月31日,咸陽中心支公司由于在彬州支公司《經營保險業務許可證》遺失過程中存在管理不善問題,遭到警告并被罰款3000元;同日,陜西分公司也因“管理不善導致下屬機構保險業務許可證遺失”,被陜西監管局警告并處以6000元罰款。而保險業務許可證作為保險公司合法經營的核心憑證,保險許可證的遺失無疑暴露了分支機構的風控疏漏,折射出總部在合規意識與制度建設上的薄弱。
從消費者反饋來看,公司在銷售過程中具有誤導老人之嫌。黑貓投訴平臺顯示,3月26日,一名投訴者稱,自己的母親不識字,于2010年在民生保險業務員誘導下購買了一份年繳1萬元、繳費期10年、15年后可領取20萬元的保險產品。業務員當時出示的收益表顯示“20萬元保底”,并稱“民生大銀行不可能騙人”。
然而,十五年后,老人到期僅能領取11.5萬元,與承諾相差巨大。期間家中遭遇火災、重病,急需用錢時卻被拒絕退保或提前支取。投訴者質疑:為何當初只說保底8%收益,卻不提示風險?這不是誤導是什么?
圖源:黑貓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