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風云變幻莫測,近期,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與特斯拉掌門人埃隆·馬斯克之間的恩怨情仇再次成為熱議焦點。兩位科技巨頭,同為OpenAI的創立者,卻因公司發展方向的分歧走向決裂。
矛盾的導火索在于奧特曼決定將OpenAI推向商業化道路,這一轉變在馬斯克看來背離了最初的愿景。馬斯克不僅公開表達了不滿,還提起訴訟,指控奧特曼違反了最初的合作協議。作為反擊,馬斯克另起爐灶,創立了xAI,直接與OpenAI形成競爭態勢。
面對馬斯克的攻勢,奧特曼也不甘示弱。他通過公布內部郵件,揭露馬斯克曾試圖控制OpenAI,并在遭到拒絕后不斷設置障礙。更令人驚訝的是,奧特曼似乎正在醞釀一場“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反擊計劃——涉足自動駕駛領域,直接與馬斯克的特斯拉FSD技術一較高下。
這一消息是在奧特曼參加其兄弟杰克·奧特曼的脫口秀節目時透露的,盡管可能只是無心的言論,但已足以引起軒然大波。奧特曼在節目中表示,OpenAI正在研發一項新技術,能夠為普通汽車提供遠超當前水平的自動駕駛能力。
然而,對于這一技術,奧特曼并未給出具體細節或時間表,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如果人工智能技術真的能駕馭汽車,那將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據紐約時報旗下DealBook報道,該技術目前仍處于早期階段,商業化尚需時日。
分析人士指出,這項技術可能與OpenAI的Sora視頻軟件及其機器人團隊有關,但OpenAI方面并未對此置評。在此之前,OpenAI并未直接涉足自動駕駛業務,而是通過投資布局了一些相關公司。
自動駕駛作為AI應用中最具前景的領域之一,吸引了無數關注與競爭。如果OpenAI真的擁有絕招,絕不會輕易放棄這一巨大市場。因此,奧特曼與馬斯克之間的爭斗,未來或將更加激烈。
那么,OpenAI的自動駕駛技術究竟如何?奧特曼的一番言論是否可信?當前自動駕駛領域已是高手林立,包括谷歌旗下的Waymo、特斯拉、Mobileye、高通、博世以及眾多中國企業都已深耕多年。
回顧2024年初,OpenAI發布的Sora文本生成視頻模型曾驚艷一時。Sora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文本快速生成高保真視頻,甚至能從靜態圖像中生成視頻。這一技術展示了OpenAI在理解復雜場景和物理屬性方面的能力。
自動駕駛業界曾探討將Sora用于自動駕駛的模擬和訓練,以生成合成視頻數據,彌補現實數據的不足。盡管有觀點認為Sora生成的畫面并不完全符合物理原理,難以用于智能駕駛模型的訓練,但仍有研究者認為其能為數據訓練或強化訓練模型提供幫助。
近年來,自動駕駛業界熱衷于搭建“世界模型”作為基座模型。而OpenAI從一開始就將Sora定義為可以生成視頻的世界模型。這一理念與蔚來、小鵬等公司開發的世界模型有一定的契合度,都是讓AI系統創建心理上的世界地圖,以理解世界的運作方式。
盡管OpenAI在自動駕駛領域尚未有直接成果,但通過其投資布局,已有所涉獵。例如,2023年OpenAI向Ghost Autonomy投資500萬美元,但這家自動駕駛公司在2024年便宣告倒閉。不過,2025年6月,OpenAI與汽車智能化公司Applied Intuition達成合作,聚焦于將AI技術融入現代汽車,使其具備深度個性化體驗。
從語言模型到多模態模型、再到世界模型,AI的發展路徑日益清晰。業界普遍認為,僅靠語言模型難以實現自動駕駛等空間智能。OpenAI雖然以大語言模型著稱,但已逐步向多模態模型和世界模型領域拓展。
奧特曼曾表示,世界模型需具備理解物理因果關系、預測事件發展的能力,這與語言模型的推理能力結合,可能推動通用人工智能的突破。這一觀點得到了包括人工智能教母李飛飛、meta首席AI科學家Yann LeCun等人的認同。
在實踐中,英偉達等公司已推出專為物理交互、工業環境和駕駛環境構建的世界基礎模型,如Cosmos。這些模型具備生成逼真視頻、創建合成訓練數據等能力,有助于機器人和汽車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
OpenAI也在積極推進其AI版圖向空間智能拓展。盡管其機器人團隊曾一度解散,但2024年已重新組建,并在2025年進一步擴大規模。OpenAI還與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建立合作關系,為其人形機器人提供AI模型支持。
人形機器人的基礎模型與自動駕駛非常接近。在探索世界模型的過程中,如果OpenAI有所突破并將其應用于自動駕駛領域,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竟,自動駕駛市場潛力巨大,無疑是萬億美元級別的市場。
對于奧特曼而言,即便無法完全實現自動駕駛技術,也能夠在馬斯克引以為傲的領域給予其一定的阻擊,這無疑是對馬斯克的一種反擊。這場科技巨頭之間的較量,未來還將持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