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這座充滿創新活力的城市中,一場關于中國汽車設計未來的深度對話悄然拉開序幕。隨著設計界泰斗柳冠中、何人可及山田敦彥等重量級人物的匯聚,2025吉利汽車創新設計營正式啟動,為這片土地上的年輕設計師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靈感碰撞。
在這次設計營中,高校的學子們有幸與主導過全球熱銷車型的吉利設計師面對面交流,將課堂的理論知識直接應用于產業實踐之中。這種“以賽促教、以賽促產”的模式,不僅是對傳統設計教育的一次大膽革新,更是將產業前沿的經驗與痛點提前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為中國汽車設計領域輸送更多具備實戰能力的優秀人才。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強調:“造車是馬拉松,人才是基石。”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吉利設計營成為了年輕設計師們深度浸潤產業實戰邏輯的搖籃。在這里,他們不僅學習到了大師們的設計精髓,更在代際碰撞中激發了前所未有的創新火花,為中國汽車設計的未來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屆設計營的導師陣容星光熠熠,柳冠中被譽為“中國工業設計之父”,何人可來自湖南大學,而山田敦彥則是日本設計界的名家。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深厚的設計知識,更是一種跨越時代的頂層設計思維,為年輕設計師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未來設計世界的大門。
在這場代際間的對話中,大師們的經驗體系與Z世代的數字原生思維產生了激烈的碰撞。這種碰撞不僅催生出了中國汽車設計領域最需要的創新突變,更讓設計的傳承與顛覆在這一刻達到了完美的融合。年輕設計師們在大師們的引導下,開始探索屬于自己的設計之路,為中國汽車設計的未來書寫新的篇章。
吉利近年來在全球汽車設計領域的動作頻頻,其背后的戰略意圖不言而喻——爭奪全球汽車設計的話語權。從提出“設計即戰略”、“設計力公式”等理論框架,到連續發布《中國汽車設計話語體系研究白皮書》,吉利正試圖構建一套植根本土、輻射全球的設計語言。
吉利在設計領域的探索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突破。從提煉“潤玉流光”、“飛檐虎視”等東方美學符號,到探索《中國R角》、《中國紋樣》的文化轉譯,吉利正試圖將東方哲學植入全球汽車的審美基因之中。這是一場設計話語體系的獨立戰爭,也是中國汽車設計領域的一次文化升維。
在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陳政看來,智能電動時代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生態的競爭。他提出的“人才森林”理論揭示了吉利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獨特理念:既向下扎根培育內生力量,又向上成林形成傳幫帶體系。這種理念不僅為吉利自身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更為中國汽車設計領域的整體提升注入了新的動力。
在同期舉辦的圓桌論壇上,《AI技術對汽車設計人才培養的影響》成為了焦點議題。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設計師的核心價值正在被重新定義。吉利設計營正是試圖在這樣的背景下,淬煉出那些無法被算法替代的能力——對文化的深刻理解、對情感的精準把握、對未來的大膽想象。這些稀缺品將成為年輕設計師們在未來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當吉利將“三潭印月”、“三進大宅”等文化符號融入汽車設計之中時,其野心已經超越了產品本身。吉利正試圖將東方哲學植入全球汽車的審美基因之中,讓中國汽車從“工藝追隨者”蛻變為“美學定義者”。這場沉默的美學革命才剛剛開始,而中國設計的真正挑戰或許不在筆尖而在心間——當全球消費者開始為一抹“中國式優雅”而心動時,才是中國汽車設計話語權真正落地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