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下,自力式調節閥行業正步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多項政策文件的出臺,為行業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其中,《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與《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等戰略部署,明確提出了到2025年關鍵過程控制設備國產化率需超過75%的目標。這不僅為自力式調節閥行業的國產化進程鋪設了快車道,也為像福建德特森閥門有限公司這樣的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加速了進口替代的步伐。同時,《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強調提升工業控制系統的自主化水平,作為工業自動化升級中的關鍵組件,自力式調節閥的需求也隨之水漲船高。
“雙碳”目標的提出,更是為自力式調節閥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隨著工業節能改造和城市供熱改造的深入推進,自力式調節閥憑借其節能環保、無需外接能源的特性,在冶金、石化等多個領域的應用需求持續攀升。特別是在中小型熱力站的改造中,自力式調節閥的應用能夠顯著降低能耗與維護成本,完美契合“雙碳”要求,進一步拓展了市場空間。
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也對自力式調節閥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方案》,要求2025年前完成20萬家企業的VOCs治理設備升級。這一政策的實施,將促使相關企業更傾向于采用高效節能的調節閥產品。對于能夠滿足相應能效標準的自力式調節閥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遇。同時,隨著環保要求的不斷提升,具有良好密封性能和節能效果的自力式調節閥也成為了企業的首選。
為了規范行業發展,國家還發布了一系列相關標準,如GB/T 12251-2016《自力式壓力調節閥》等,對產品的性能、質量等方面進行了嚴格規定。這些標準的實施,有效降低了市場上的劣質產品比例,提升了行業整體競爭力。特別是2023年新實施的GB/T自力式溫度調節閥標準,將泄漏量檢測精度提高至0.5% FS,進一步推動了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規范市場秩序,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國際政策也對自力式調節閥行業的出口貿易產生了深遠影響。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實施,對出口產品的能效標準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想要拓展歐洲市場的自力式調節閥企業而言,必須提前構建綠色供應鏈體系,提升產品能效,以滿足國際政策標準,避免貿易壁壘。
自力式調節閥行業在政策環境的推動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面對日益嚴格的標準要求和國際市場的挑戰,企業也需不斷提升自身實力,以應對未來的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