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幾起新能源車交通事故將智能駕駛的安全性爭議推向高潮,引發監管部門的介入,為汽車智能駕駛的營銷熱潮“潑了一盆冷水”。4月16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會上著重強調,汽車生產企業必須避免夸大和虛假宣傳,并嚴格履行告知義務。
監管之所以對智能駕駛的宣傳口徑提出嚴格要求,主要是為了防止營銷誤導用戶過度信任智能駕駛技術,從而引發安全事故。隨著智能駕駛進入用戶理性回歸的階段,原本更多承擔基礎設施角色的地圖服務也開始尋求從幕后走向臺前。
作為智能駕駛產業鏈的重要一環,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兩大地圖服務商紛紛展開了新一輪的駕駛安全體驗競爭。百度地圖近日發布了V21版本,全面升級為全球首個“智駕級導航”,而高德地圖則推出了基于地圖的AI導航智能體(Navi Agent),兩者都致力于提升駕駛過程中的用戶體驗。
高德和百度地圖,作為兼具To C和To B服務方向的頭部地圖服務商,分別背靠阿里與百度,承載著集團對于細分賽道的商業化期望。然而,盡管兩者都是賽道內的頭部企業,但市占率此消彼長,競爭無疑將長期存在。近年來,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在本地生活、共享出行等領域的布局,更多是在商業化壓力下的不同賽道探索。然而,這些附加功能也引發了功能冗余和犧牲用戶體驗的質疑。
在此背景下,疊加智能駕駛的風潮,向更接近業務核心的汽車導航服務發力成為更好的選擇。事實上,這也是關乎高德和百度地圖在集團內部話語權的戰爭。多年前,免費導航顛覆了傳統圖商的盈利模式,行業曾斷言地圖將淪為互聯網巨頭的流量入口。然而,隨著智能汽車、自動駕駛、城市數字化等場景的崛起,圖商們仍在尋找重新奪回話語權的機會。
高德和百度地圖的發展方向有所不同。高德地圖的AI導航智能體更傾向于在人駕過程中,為駕駛員提供路況感知、潛在風險預判、紅綠燈AI領航等服務,以提升人駕的安全性和體驗感。而百度地圖的V21版本則更側重于提高汽車智能駕駛的安全性,如以車道為最小單元,結合分鐘級動態更新和超視距預警,為智駕系統提供安全保障。
這種方向上的不同選擇,也反映了高德和百度地圖在集團內的不同定位。高德地圖作為阿里集團本地生活序列的一部分,近年來通過本地生活、聚合網約車、廣告等方式持續進行盈利探索,終于在2025財年第三季度實現首次盈利。而百度地圖則更多地滲透于百度的自動駕駛、智能交通等更核心的業務線中。
在車企合作方面,高德地圖與蔚來、小鵬、小米、極氪等新能源車企進行合作,作為其默認車機導航供用戶使用。而百度地圖則與特斯拉、比亞迪等車企進行了深度共創,為比亞迪的部分車型提供DiLink地圖導航服務。不過,車企與地圖服務商之間的合作是多因素權衡后的結果,隨著車企發展方向的變化,其合作的圖商也可能會有所變動。
除了互相的直接競爭外,高德和百度地圖還共同面臨著其他賽道參與者自研地圖的威脅。華為通過與四維圖新合作,發布了自研的Petal花瓣地圖,并在華為應用市場國區上架,新增了巡航模式等功能,逼近傳統圖商的業務腹地。滴滴出行平臺也推出了自研的滴滴地圖,此前該導航功能僅限于司機端使用,如今已向用戶端全面開放。
盡管華為花瓣地圖和滴滴地圖當前使用范圍并不算廣泛,在新能源車智能駕駛方面的應用也不敵深耕已久的高德和百度地圖,但華為在鴻蒙智行、滴滴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布局都是其發展自研地圖的底氣所在,未來或許會成為新能源車企智能駕駛一號位爭奪戰的新參戰者。
在智能駕駛風潮下,高精地圖曾是圖商們參與智能駕駛的重要籌碼。然而,由于高精地圖的高成本、高頻更新要求以及道路變化快等因素,越來越多車企開始探索并推出無圖方案。華為、小鵬等車企都推出了不依賴于高精地圖的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在此背景下,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圖商不得不擁抱變化,轉而布局輕地圖方案。
盡管當前仍有不少車企應用高精地圖,但無圖智能駕駛的風潮已使高精地圖所獲得的收入縮減。對于圖商來說,輕量化高精地圖的收益是否能覆蓋仍舊高額的高精地圖研發和維護費用,成為他們需要考量的問題。隨著關于智能駕駛的技術和監管要求更為嚴格,智能駕駛未來的發展方向仍充滿變數,對于圖商來說,一切也遠未到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