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經濟在今年一季度實現了穩健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增速較去年四季度加快了0.8個百分點。這一成績彰顯了工業經濟作為宏觀經濟“壓艙石”的重要作用,為全年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指出,我國正加速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以此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并推進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這一戰略導向下,產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能不斷增強。
在廣州番禺的廣汽埃安制造工廠,生產線的繁忙景象令人印象深刻。這里被譽為全球唯一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燈塔工廠”,展現了行業最先進的技術水平。機械臂在空中靈活翻轉,流水線一刻不停地運轉,平均每53秒就有一臺汽車下線。
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第一智造中心總裝車間品質技術組組長孫濤表示,車輛在總裝車間會經過200多個工位的裝配,最終駛向質檢線。目前,工廠的產能已經達到年標準產能20萬輛,生產效率極高。
同樣令人矚目的是聯想創新產業園(天津)的生產效率。在這里,平均每9秒就有一臺筆記本電腦下線,進入市場。產業園內的自動化率極高,SMD主板貼片的自動化率接近80%,測試和包裝區域幾乎達到了100%的自動化。
在浙江永昌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數字化車間內,自動化流水線正在生產直流變頻電機,展示了新技術在生產一線的應用成果。
在產品裝備方面,我國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在佛山順德的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廣東首條“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引人注目。這條生產線由美的機器人組成,全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平均30分鐘就能下線一臺機器人。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一季度,裝備工業近7成的重點產品產量實現了增長,增長面達到69.2%,比去年同期擴大了16.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產量分別達到了14.9萬套和260.4萬套,同比分別增長26%和20%。
在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中,工廠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福建省銳豐源實業有限公司通過與中科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的合作,成功研發出石材全自動不落地生產線,實現了生產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級。這條生產線不僅提高了石材加工的效率和切割的精度,還節約了成本,實現了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的雙重飛躍。
盡管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但中國制造向新提質的方向沒有改變,承壓前行的韌性依然強勁。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表示,我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工業經濟的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他強調,我國經濟高質量穩定發展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并將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注入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