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盎然的四月,北京兩大科技巨頭美團與京東,在一場無聲的較量中,悄然拉開了即時零售領域的新篇章。美團總部望京大廈內,一場品牌升級發布會剛剛落幕,空氣中彌漫著新鮮研磨咖啡的香氣。會上,美團核心本地商業掌舵人王莆中宣布,“美團閃購”將獨立運營,并以“30分鐘萬物到家”為口號,劍指即時零售的廣闊天地。而就在此時,遠在20公里外的京東亦莊總部,一場緊急媒體溝通會同步進行,京東宣布其外賣訂單量已突破500萬單大關,并計劃本季度招募5萬名全職騎手,以“秒送”服務作為回應。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如同武俠小說中的高手過招,美團以“閃購”為劍,直擊京東腹地;京東則以“秒送”為盾,穩穩接住對手的攻勢。兩杯尚有余溫的咖啡,仿佛成為了這場戰役的縮影——在即時零售的戰場上,時間就是一切,勝負或許就在一杯咖啡送達的短短30分鐘之內。
即時零售的戰爭,起源于外賣,卻又遠遠超越了外賣的范疇。根據商務部發布的《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3)》,自2018年以來,即時零售市場年均增速超過50%,預計到2026年,這一增速仍將保持在47.1%的高位。市場規模之巨大,令人咋舌。美團閃購事業部負責人曾透露,到2027年,僅美團閃電倉的規模就將突破2000億元大關;而京東則憑借“自營秒送”服務,覆蓋了超過10萬家線下門店,日均訂單量直指千萬級別。
美團的“閃電戰”策略,是以高頻的外賣業務帶動低頻的全品類銷售。其核心競爭力在于700萬騎手組成的龐大配送網絡和遍布全國的“閃電倉”體系。截至2024年,美團的非餐飲訂單量已突破1800萬單,數碼家電、藥品等高客單價商品的增長速度遠超預期。王莆中曾直言不諱地表示,用戶在點外賣時順手購買一臺iPhone,比專門去電商平臺下單要自然得多。這種“高頻帶低頻”的策略,直接威脅到了京東的3C產品基本盤。數據顯示,2024年美團閃購的iPhone新品預售量同比增長了300%,而京東同期手機品類的增速僅為12%。
面對美團的凌厲攻勢,京東則采取了“防御反擊”的策略,以其自營的供應鏈體系為基石,對抗美團的“半小時達”服務。京東的底牌在于其二十年來積累的深厚供應鏈實力。全國超過800個倉庫、數萬家品牌線下門店接入了“秒送”服務,30分鐘內即可送達的商品種類涵蓋了家電、美妝甚至藥品。劉強東在內部信中強調,京東的“快”并非僅僅依靠外賣小哥的電動車,而是從工廠到消費者手中的全鏈路提速。為了補足高頻場景,京東外賣以“品質堂食”為差異化切入點,用0傭金和百億補貼吸引商家入駐,并為全職騎手全額繳納五險一金——盡管這項人力成本每年增加超過20億元,但京東將其視為“買用戶心智的長期投資”。
這場戰爭表面上看是配送時效的比拼,實則是兩種截然不同商業模式的直接碰撞:美團的“平臺化擴張”與京東的“供應鏈深耕”。美團更像是一個“連接者”,通過輕資產模式整合線下零售資源,利用流量和算法來分配訂單。其閃電倉多為與第三方合作,SKU數量超過3000個,庫存周轉率高達7天,依賴動態補貨系統降低滯銷風險。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靈活性高,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變化。而京東則更像是一個“重裝戰士”,自營商品占比超過90%,從采購到配送全程可控。然而,“重”也帶來了挑戰,如大家電配送需要特殊車輛,人力成本是美團的1.5倍等。
隨著即時零售市場的不斷發展,一些新的趨勢也逐漸顯現。首先是從“半小時達”到“分鐘級戰爭”的升級。京東已在北京試點“9分鐘極速達”服務,而美團則在深圳測試無人機配送技術。艾瑞咨詢預測,到2027年,一線城市核心區域的配送時效將縮短至15分鐘以內。然而,這場“無限提速”的游戲也帶來了不少隱憂,如騎手超時被罰款等問題。其次,供應鏈的“毛細血管革命”正在發生。傳統電商的“中心倉+干線物流”模式正在被即時零售的“前置倉+即時配送”模式所顛覆。美團閃電倉平均面積雖小,卻能覆蓋周邊5公里內的10萬居民;而京東則將大型超市改造成“前店后倉”,商品流通效率提升了40%。然而,這場變革的代價也是高昂的,如美團每個閃電倉的年虧損約為50萬元,京東自營秒送業務的毛利率也僅為8%,遠低于傳統電商的20%。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看似激烈的競爭中,雙方也開始展現出合作的姿態。2025年3月,京東與永輝超市結束了合作關系,卻轉身接入了物美、華冠等區域零售商;而美團則在挖角京東3C經銷商的同時,也向京東開放了部分餐飲供應鏈數據。這種“對抗中合作”的態勢,或許才是即時零售市場的終極形態。正如零售專家所言:“未來不會有純電商或純線下之分,只有即時與非即時的區別。”
在這場京東與美團的較量中,普通消費者或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30元一杯的星巴克外賣附贈免費充電寶、2999元的手機比官網便宜200元還送半小時達……這些實實在在的優惠和服務,正是這場戰爭帶給消費者的紅利。或許正如劉強東所言:“商業競爭的本質不是打敗對手,而是創造社會價值。”當美團騎手和京東小哥穿梭在同一棟寫字樓里,當半小時送達成為生活標配時,這場戰爭的真正贏家,正是每一個拿起手機、享受“即時幸福”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