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營經濟版圖中,家族企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數據顯示,此類企業占比已突破八成,其中近三年內約75%的家族企業正經歷代際傳承的關鍵節點。這場傳承不僅關乎企業存續,更成為觀察中國經濟微觀生態的重要窗口。
北京近日發布的《中國家族企業治理研究報告》引發廣泛關注。該報告由權威研究機構聯合數十家代表性企業共同完成,在《民營經濟促進法》實施及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意見出臺的背景下,為行業轉型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參與報告編制的李錦記集團,以其跨越四個世紀、歷經137年穩健發展的實踐,成為研究樣本中的典型案例。
集團執行主席李惠森在報告發布會上分享治理心得時強調:"傳承的本質是培養應對新挑戰的能力,而非簡單復制過往模式。"這種理念源于對時代變遷的深刻認知——當市場環境、技術條件和消費需求發生根本性轉變時,固守成規無異于逆水行舟。企業需要建立動態傳承機制,將接班人培養從財富繼承轉向價值創造。
回溯企業歷程,1888年創始人李錦裳在珠海研制出蠔油配方,開啟品牌傳奇。第二代傳人李兆南于1920年將產品推向北美市場,完成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第三代掌門人李文達在1970年代確立"業務聚焦、品質至上"的發展戰略,為后續擴張奠定基礎。每一代領導者都通過解決時代命題,推動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面對家族企業特有的治理難題,李錦記構建起獨特的制度體系。其核心《家族憲法》涵蓋股權結構、決策機制、人才培養等關鍵領域:家族委員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每兩年選舉董事會成員;引入外部獨立董事確保決策專業性;接班人需完成三年外部工作經歷并通過基層考核方可進入管理層。這種"制度治家"的模式,有效平衡了親情與商業邏輯的沖突。
在傳承機制保障下,企業第四代領導人李惠森于1992年推動戰略轉型,創立健康產品事業部,將業務版圖從調味品延伸至大健康領域。這種"永遠創業"的精神體現在具體經營策略上——其提出的"六六七七"決策法則,要求對市場機會保持敏銳判斷:當把握度達到六七成時即果斷行動,既避免盲目冒險,又防止錯失機遇。這種務實進取的風格,使企業在多個經濟周期中保持增長韌性。
當前中國家族企業正面臨雙重挑戰:既要完成代際交接,又要適應數字化轉型要求。李錦記的實踐表明,通過制度化傳承框架、市場化人才機制和前瞻性戰略布局,家族企業完全能夠突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這種治理智慧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發展,更對提升民營經濟整體質量具有示范意義。
隨著新一代企業家陸續走上前臺,中國家族企業正在書寫新的篇章。這些兼具家族使命與社會責任的企業領袖,通過創新治理模式、強化價值創造,不僅延續著商業傳奇,更在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他們的探索實踐,為破解家族企業傳承難題提供了富有啟示的東方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