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雙11”,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總是備受關注。過去,人們熱衷于討論哪位主播帶貨破億,哪個品牌商品瞬間售罄。然而,今年飛豬平臺的“雙11”卻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象,兩個特別的數據引發了行業內的廣泛討論。
數據顯示,今年飛豬“雙11”期間,GMV突破千萬元的商家數量較去年增長了30%。與此同時,旅行社類商家的數量更是暴增160%,不少首次參與的旅行社便取得了百萬級的銷售業績。盡管千萬GMV在飛豬的生態中僅屬于中腰部商家,但這一增長趨勢依然引人注目。
那么,為何飛豬能夠培育出如此多的中腰部商家?這些商家為何選擇飛豬,而非其他OTA平臺?答案其實很簡單:飛豬為商家提供了“自主經營”的空間。在傳統OTA平臺上,許多中腰部商家,尤其是旅行社,往往缺乏自主權。平臺通過一系列策略,使旅行社逐漸“去品牌化”,淪為沉默的商品提供者。
例如,在部分OTA平臺上,排名靠前的旅游產品多為自營,而非自營產品的供應商信息則被隱藏。消費者只有在點擊產品詳情后,才能看到具體由哪家旅行社提供。更諷刺的是,這些所謂的自營產品,實際上大多由第三方供應,OTA僅負責貼牌。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讓旅行社徹底失去品牌標識,成為平臺的“影子供應商”。
不僅如此,旅行社在利潤分配上也處于劣勢。它們需要先將產品售賣給OTA,再由OTA加價銷售給用戶。即便如此,旅行社仍需向OTA支付“后返傭金”。OTA還通過流量費、活動費等名義,進一步壓縮旅行社的利潤空間。中小商家資金有限,難以與大品牌在流量競爭中抗衡,最終往往成為被剝削的對象。
更令人無奈的是,平臺甚至將客服成本轉嫁給旅行社。OTA僅負責抽成,而旅行社則需承擔全部服務責任。這種模式下,商家不僅利潤微薄,品牌認知度為零,客戶數據也不歸自己所有,連大聲宣稱自身品牌的機會都被剝奪。這樣的合作,更像是單方面的剝削,而非真正的共贏。
相比之下,飛豬的商業模式顯得更為友好。其傭金率在行業內并不高,但更重要的是,它允許商家保留品牌身份,實現自主經營。在飛豬平臺上,商家可以積累口碑,吸引回頭客,形成長期穩定的客戶群體。這種模式為商家提供了一個“站著掙錢”的機會,而非被迫“跪著求生”。
飛豬融入阿里to C業務版圖后,尤其是與88VIP、淘寶大會員的深度打通,使其流量規模大幅提升。消費者不再局限于飛豬App內的“搜索流量”,還能接觸到來自淘寶、天貓的“逛街流量”。例如,一位88VIP用戶在淘寶瀏覽商品時,可能會被飛豬推送的馬爾代夫旅游視頻或直播內容吸引,從而產生沖動消費。這種流量的轉化效率,遠高于傳統OTA平臺上的價格競爭。
以奢游國際為例,該商家專注于高客單價、強內容屬性的馬爾代夫旅游產品。通過飛豬與淘寶的內容生態,其精美的旅行圖片和視頻能夠精準觸達潛在高價值用戶。今年“雙11”,奢游國際的GMV突破千萬元,充分證明了這種模式的有效性。
對于旅游業而言,“雙11”的時間節點也頗具巧思。11月通常是旅游淡季,傳統旅行社此時往往業務清淡,員工半休半假。然而,飛豬的“雙11”活動卻為商家開辟了一條淡季生產線。商家可以通過預售明年旅游產品,提前鎖定客源,盤活資產,評估業務水平。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淡季無單、旺季無位的難題,還為商家帶來了寶貴的現金流,幫助團隊穩定運營。
飛豬“雙11”的核心價值,并非單純追求GMV增長,而是幫助商家穿越行業周期,實現可持續發展。它沒有像其他平臺那樣,通過復雜規則和高額費用擠壓商家利潤,而是以相對公平的商業模式,為中小商家提供了一個成長的機會。商家需要的不是平臺的“施舍”,而是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以及讓品牌真正成長的空間。
在傳統OTA平臺霸權橫行的當下,飛豬的這種做法無疑是一股清流。它證明,生意并非只有“跪著掙錢”一種方式,平臺與商家之間也可以實現真正的共贏。這種模式或許并不完美,但它至少為被擠壓、被忽視的中小商家提供了一個挺直腰桿、報上名號做生意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