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前三季度經濟數據陸續披露,城市經濟格局的演變再次成為輿論焦點。在萬億城市陣營有望新增溫州、徐州、大連三座城市的同時,中國GDP十強城市集體邁入“2萬億俱樂部”的進程更引發廣泛關注。目前排名第十的南京市,前三季度GDP已達1.4萬億元,結合其2024年全年1.85萬億元的基數,若四季度保持正常增速,這座長三角副中心城市有望在年內實現歷史性跨越。
回顧2萬億城市的發展軌跡,上海于2011年率先突破后,北京、深圳、重慶、廣州相繼在2013至2018年間完成晉級。值得關注的是,重慶與廣州的競爭呈現膠著態勢:兩城分別在2010年、2011年突破萬億,又在2017年、2018年攜手跨越2萬億門檻,最終于2023年同步躋身3萬億陣營。這種同步發展模式在蘇州、成都、杭州等城市身上同樣顯現——蘇州作為首個突破2萬億的普通地級市,成都、杭州則分別在2022年、2023年完成晉級,形成梯次發展的格局。
南京市此次沖刺具有特殊意義。根據2023年發布的產業強市行動計劃,該市明確提出2025年GDP突破2萬億的目標。相較于寧波2021年提出的“五年內晉級全國前十”的雄心,南京的晉級之路更顯穩健。這座常住人口不足千萬的“袖珍型”省會城市,在面積僅占杭州40%的情況下,單位面積GDP產出達到杭州的2倍有余。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數量位居同類城市首位,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持續的人才支撐。
產業布局方面,南京已形成鮮明特色。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達42%,擁有4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31家單項冠軍企業和300余家“小巨人”企業。作為全國首個“中國軟件名城”,其軟件產業規模去年已達8600億元,今年有望突破萬億大關。這種發展態勢與杭州形成鮮明對比——面對“杭州六小龍”引發的創新焦慮,南京通過官媒連續發問,展現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的進取姿態。
區域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北京有望成為繼上海之后第二個5萬億級城市,蘇州則向3萬億門檻發起沖刺。這種層級遞進的發展模式,使得萬億城市群體的含金量相對稀釋。中西部地區出現明顯斷層現象:武漢之后,長沙作為最接近2萬億的內陸城市,2024年GDP剛突破1.5萬億,與東部城市形成發展時差。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總量上,更反映在產業結構與創新能力的差距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