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乳業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生鮮乳平均價格跌至每公斤3.04元,較多數牧場3.5元的盈虧平衡線低出13%。年初監測顯示,全國超九成奶牛養殖場已陷入虧損狀態,行業整體生存壓力持續加劇。
在液態奶市場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頭部企業間的競爭焦點正發生微妙轉變。蒙牛與伊利兩大巨頭的產品包裝相似度問題持續引發關注,從雪糕產品到高端牛奶系列均存在設計雷同現象。以蒙牛2004年推出的"綠色心情"雪糕為例,其標志性綠色包裝推出后,伊利迅速跟進推出"伊利心情",兩者在視覺呈現上高度相似。類似情況也出現在高端牛奶領域,蒙牛特侖蘇沙漠有機系列斬獲"中國外觀設計優秀獎"后,伊利金典隨即推出類似設計包裝。
行業觀察指出,產品外觀相似性提升雖加劇市場競爭,但也客觀上擴大了市場容量。這種"跟隨策略"在食品行業并不鮮見,達利食品通過模仿國際品牌成功占據糕點、薯片等細分市場前三位置,汽車行業雙聯屏設計的普及也印證了這一現象。當前乳制品消費呈現明顯下滑態勢,尼爾森數據顯示今年6月全渠道銷售額同比下降9.6%,線下渠道降幅達12.7%,現制茶飲和咖啡的崛起對傳統乳制品消費場景形成沖擊。
面對市場變局,頭部企業正加速布局新賽道。2024年常溫純牛奶市場銷售額下滑超14%,而低溫鮮奶品類逆勢增長20%。蒙牛"每日鮮語"在高端鮮奶市場占據領先地位,低溫業務同比增長超20%;伊利低溫白奶品類同期增幅也超過20%。B端市場成為新的增長極,咖啡連鎖品牌擴張帶動乳制品需求激增,星巴克、瑞幸等企業門店數量持續增長,對鮮奶、奶油等原料需求旺盛。
產業升級趨勢下,國內乳企在深加工領域取得突破。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液態奶產量占比達92.7%,而奶酪、黃油等深加工產品不足7.3%,乳清粉、乳鐵蛋白等核心原料進口依存度超過90%。隨著工藝革新和設備升級,蒙牛、伊利等企業在奶酪和稀奶油領域實現國產替代,B端業務營收占比顯著提升。今年上半年,蒙牛專業乳品客戶覆蓋率從30%躍升至60%,B端營收同比增長28%;伊利B端業務占比增至15%,稀奶油在烘焙市場滲透率達35%。
當前行業正處于轉型關鍵期,結構性調整迫在眉睫。低溫鮮奶、功能乳品等細分品類供給不足,與液態奶獨大的市場格局形成鮮明對比。頭部企業通過拓展B端市場、深化產品創新,正在開辟新的價值增長空間。這場轉型不僅關乎企業個體發展,更將決定整個產業能否突破當前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