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量子計算團隊再次引發科學界關注,其最新研究成果宣稱在特定場景下實現了“量子優越性”。這項發表在《自然》期刊的研究表明,量子計算機在處理某些科學問題時,速度遠超傳統經典計算機。不過,這一結論在學術圈內引發了不同聲音,部分專家認為現有證據尚不足以支撐如此重大的突破性論斷。
研究的核心是一種名為“量子回聲”的新算法。谷歌團隊稱,該算法不僅能高效推導分子結構,還能在另一臺量子計算機上復現計算結果。美國圣巴巴拉實驗室負責人哈特穆特·內文在記者會上表示,這一技術為量子計算的實際應用開辟了道路。他甚至預測,五年內量子計算機可能進入實用階段,解決材料科學、藥物研發等領域的復雜問題。
然而,紐約大學量子物理學家德里斯·塞爾斯對研究結論持保留態度。他指出,論文雖對經典算法進行了全面測試,但未能證明不存在更高效的傳統計算方法。“舉證責任應該更嚴格,目前的證據不足以支撐‘量子優越性’的斷言。”塞爾斯認為,這一結論可能過于樂觀。
達特茅斯學院的詹姆斯·惠特菲爾德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承認技術進展令人印象深刻,但質疑其能否快速轉化為經濟價值。“量子計算要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還需要克服許多技術障礙。”他強調,目前的研究更多是理論層面的突破,距離實際應用仍有差距。
谷歌團隊已將研究細節提交至預印本平臺arXiv。論文顯示,他們通過量子模擬預測了甲苯等簡單分子的結構特征,并利用核磁共振技術驗證了結果。不過,研究承認,當前方法僅適用于經典計算機也能高效處理的分子系統。
“要擴展到更復雜的分子,需要更低噪聲的硬件或誤差修正技術。”德國慕尼黑團隊的研究科學家湯姆·奧布萊恩在通氣會上解釋道。他坦言,這些關鍵技術目前仍在研發中,短期內難以實現大規模應用。盡管如此,谷歌的研究仍被視為量子計算領域的重要進展,為未來技術突破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