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塔山和暢坊遺址近日取得重大考古突破,考古團隊在該區域發現了越國時期罕見的高等級祭祀遺跡。這一發現為研究越國都城祭祀體系及禮制演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引發學界廣泛關注。
據考古項目負責人羅鵬介紹,該遺址自去年7月起啟動發掘,總面積達3600平方米。考古隊在遺址中清理出345處各類遺跡,出土小件文物2699件及千余箱標本。遺址核心區域由祭祀臺基、祭祀溝和橫木鋪設區三部分構成,其中祭祀臺基為人工堆筑而成,現存區域東西長42米、南北寬15米,臺基內發現規律排列的木墊板與木樁結構。
在祭祀臺基的南北兩側,考古人員發現間距約2米的灰坑群,每個灰坑內均放置覆蓋樹皮、藤條或竹席的印紋硬陶壇,壇中盛有鹿角、魚骨及動物骨骼。臺基南側的祭祀溝呈東西向分布,溝內密集擺放著覆蓋編織物的陶壇、陶罐及黑陶豆等器物,容器內盛儲馬、牛、鹿等犧牲祭品,現場可見完整的馬、鹿頭骨及龜甲遺存。通過器物疊壓關系分析,專家確認該區域存在多次祭祀活動的痕跡。
祭祀溝南側發現大面積平行鋪設的橫木結構,至少疊壓5層,橫木上下以石塊包土加固,向東延伸。考古團隊推測該結構可能為祭祀場所南側的道路基礎,或與越國宮城城墻相關。碳十四測年結果顯示,遺址年代集中在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時期,與越王勾踐在位時間高度吻合。
文獻記載顯示,塔山原名龜山,《越絕書》明確記載越王勾踐曾在此建造怪游臺,用于炤龜占卜、觀測天象并舉行祭祀活動。此次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形成互證,證實了越國都城存在系統化的祭祀體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海明指出,該遺址是首次通過實物證據還原越國高等級祭祀場景,對研究越國禮制具有里程碑意義。
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強調,塔山遺址的祭祀遺存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在越國考古史上尚屬首例。現場發現的祭祀器物組合與動物犧牲配置,為重構越國祭祀儀式流程提供了關鍵線索,對深化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