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落幕的2025全球元宇宙大會上,一項突破性技術成為焦點:高通公司宣布其驍龍XR平臺已實現終端側人工智能與擴展現實的深度整合,標志著元宇宙產業從技術探索向實用化邁出關鍵一步。這一創新通過AI與XR的協同,不僅重構了空間計算的技術架構,更為教育、醫療、工業等垂直領域的應用落地掃清了核心障礙。
“元宇宙的核心競爭力已從硬件性能轉向‘AI+XR’的協同創新。”高通代表在主題演講中指出,驍龍XR平臺通過終端側AI的嵌入,使XR設備擺脫了對云端算力的依賴。以混合現實設備為例,用戶的手勢、轉身等動作可被設備實時捕捉并反饋至虛擬場景,延遲低于10毫秒,精度誤差控制在毫米級。這種低延遲、高精度的交互能力,為手術模擬訓練、工業設備維修指導等對交互精度要求極高的場景提供了技術支撐。
生成式AI在3D內容創作領域的突破,成為解決元宇宙“內容荒”的關鍵。大會現場演示中,工作人員通過MR設備輸入“生成一個包含實驗器材的虛擬實驗室”的指令后,設備在30秒內自動生成了包含試管架、顯微鏡等20余種器材的3D場景,并支持實時調整器材位置與光照效果。對比傳統3D建模需專業團隊耗時數周的流程,該技術將內容生產效率提升了數百倍。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專家分析,這一突破將推動元宇宙從“硬件先行”轉向“內容與硬件同步發展”,解決制約產業規模化落地的核心痛點。
從用戶側看,生成式AI大幅降低了元宇宙場景的構建門檻。未來,普通用戶可通過自然語言指令快速生成虛擬會議空間、游戲場景或教學模型。例如,企業員工可共同“搭建”包含3D產品模型的虛擬展廳,教師可根據課程需求生成分子結構或歷史場景的互動模型。這種“所想即所得”的創作模式,將推動元宇宙從專業領域向大眾消費市場滲透。
在產業應用層面,終端側AI的獨立算力能力為特殊場景落地提供了可能。此前,XR設備因依賴云端傳輸,在網絡信號弱的工業廠區、偏遠醫療站點難以應用。而驍龍XR平臺通過本地化AI處理,使設備可在無網絡環境下完成病理分析、設備故障診斷等任務。以遠程醫療為例,醫生通過MR設備可直接獲取AI生成的3D器官模型,無需等待云端數據傳輸,診斷效率提升40%以上。
行業專家在圓桌論壇中指出,高通的技術突破標志著元宇宙進入“實用化階段”。當終端側AI與生成式AI形成技術閉環,元宇宙的落地將不再受制于內容生產能力或網絡環境,而是轉向具體場景的需求挖掘。這種轉變不僅將加速元宇宙在垂直行業的滲透,更可能催生全新的商業模式與服務形態。











